“那不一样,那只是一县一府,现在是整个川省没有税收的话,朝廷就犹如无源之水。
皇上,他的身家再丰厚也是用一点少一点,根本维持不了多久。”孙秀才立刻还翻不到。甚至违心的称呼了宁不缺为皇上。
“虽然你这么说很有道理,但是既然皇上做出这个决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我们平民老百姓的只管享受这个政令,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行。”刚才,那人觉得孙秀才的话虽然不中听,但是确实很有道理,因此无言语对只能不去管它,转移话题道。
他说的话还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同。
“不错。我们平民老百姓的。管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记得皇爷对我们的恩情就行了。”众人纷纷附和道。
总之,宁不缺这个政令让老百姓都念他的好。
当然,宁不缺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脑袋一热就做出来的。
而且经过后世的验证,国家完全可以不需要收粮食税,单凭其他的税收就可以运行下去。
当然,后世国家也是建立在商业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完全取缔掉了。
因此,如果宁不缺生搬硬套的话,恐怕容易步子大了扯蛋。
但是,谁让宁不缺手里有钱呢?
就目前而言,四川的一年税收大概在1500万两银子左右。
而宁不缺携带的银子还剩下5000多万两。
也就是宁不缺的大宁王朝,从现在开始哪怕一分钱的进账也没有的话,也能支撑三年。
但是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怎么可能一分钱进账都没有呢?宁不缺工业化的摊子已经铺开,已经有了可观的税收收入。
而接下来,宁不缺打算大力开办工厂,争取在四川全面开花。
宁不缺有着后世来的眼光。他投资的工厂全都是当年就能回本甚至盈利的工厂。
所以,开办工厂对他的资金压力并不是很大。
而且宁不缺还有一招,就是大肆收购士绅的田地。
并不是用银子,而工厂的股份换取。
宁不缺这也是趁着朝廷新立,首先,先定下规矩再说。
反正,宁不缺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着过多的田地。
宁不缺会限制每个人最多拥有的田地数量。
要是超过这个数量就会被官府没收。
当然宁不缺会给一段时间让他们去处理这些多出来的田地。
不管他们是卖了,还是送人,还是选择宁不缺的提出股权置换的方法。
宁不缺这个政策一出,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士绅们将田地低价出售,带着这些钱,离开四川。
另一种,就是将土地分割给家里每一个人,要是还有的多的话,就交给值得信任的亲戚。
当然,这样一来会产生的许多矛盾。这个就是后话了,对于宁不缺来说他管不着。
他要管的就是每一个人拥有土地数量都被限制住了。
这样就不会出现土地兼并。宁不缺之所以如此重视土地兼并,那是因为土地兼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每一个王朝的最后丧钟。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每过300年,就会更换一个王朝的原因。
所以宁不缺为了自己王朝,传承更加久远一点。
这个问题必须得解决掉。
当然,选择第一种办法的人并不可能将自己的土地都出卖掉,因为,不存在这么多的买家。
由于政策的原因,即使有许多士绅对此很感兴趣。
但是,即使感兴趣也无法去买,因为本身他们的名下的田地就可能超过限额。
即使有符合条件的士绅,购买的数量也有限。
真正能够将这些土地消化掉的是广大的农民朋友们。
但是,农民朋友们没有钱,虽然有需求,但是买不起,又有什么用呢?
最终,还是有许多地主被逼无奈将这些田地转换成了宁不缺开办工厂的股份。
虽然这件事情从长远来看是宁不就吃亏,但是又不只有无奈的是没人相信吃亏的是他。
不管怎么说这个政策是实行下去了。最终会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通过这一招,宁不缺拿到了大量的田地。
还是按老规矩租给佃户只收田租不收税。
宁不缺可以通过佃租来弥补自己的财政。
而是士绅为什么这么乖乖的听话,就是因为宁不缺用来不纳粮的政策,让全省的父老乡亲都站在他的这一边。
这些地方士绅为什么影响力巨大?无非就是因为听他话的人多了,自然影响力就大。
而现在这些老百姓选择支持宁不缺,这些士绅自然闹不起幺蛾子来了。
更何况宁不缺还有军队。
因此,士绅只能乖乖选择服从宁不缺。或者选择离开宁不缺的地盘。
宁不缺对此并不反对,反而是很鼓励。不会因为他们要去投靠清廷,而横加阻拦。
宁不缺之所以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士绅们不喜欢损害他们利益的宁不缺。
而且宁不缺也不喜欢这些妨碍他统治的当地士绅。
因此双方属于两看相厌的状态。
对宁不缺来说这样的士绅越少越好。
宁不缺登基后的半个月,终于清廷也收到了宁不缺造反的消息了。
一个省被夺了,这件事情性质自然是很严重的。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要拿到朝堂上来讨论。
此时朝堂上光绪帝还小,还没有被囚禁,但是也没有掌权的机会。
只能如泥塑木偶般的坐在龙椅上,由西太后坐在帘子听政。
说是听政,其实就是在主持大局了。
坐在帘子后的西太后说道:“来吧!都说说吧,对于宁远府知府宁不缺公然造反是怎样的章程?”
“回太后老佛爷的话,这个宁不缺公然造反。还登基称帝。简直是不知死活,我提议朝廷立刻着召集大军,攻入四川,将其拿下问罪。”兵部尚书提议道。
“且慢,敢问兵部尚书大人,可知道四川自古易守难攻,如果贸然派大军前去征讨的话,靡费颇多。”李鸿章李中堂不同意道。
“你的意思就是放任不管了。这样一来朝廷的威严何在?”兵部尚书问道。
“当然不是,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派大军入川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