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压下了所有商人们施粥赈灾的请求,并且对这些商人下达了封口令,胆敢对外散布赈灾的事情或者煽动百姓,那朝廷就会直接给他们抄家下狱。”
熊文灿给出了一个让崇祯和李若涟都有些意外的答案。
拒绝了请求倒也合理,可下达封口令是几个意思?还如此的恐吓商人。
虽然疑惑,崇祯没有细问,等着熊文灿的解释。
“陛下,臣有三点理由,第一,现在还不到时候,虽然有两府波及,但不算严重。
大灾什么时间过去我们都不知道,既然现在还有路可走,虽然苦了点,但不至于饿死。
可若是现在施粥,让百姓们养成了习惯,不想着自救,只想着被救,我们即便是有储粮也坚持不了多久的。
粮食再多都不够灾民吃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的施粥的粮食放在三年后可能会救活数以千计万计的百姓。
第二,商人申请赈灾,朝廷不允许,传出去之后百姓们还以为是朝廷见死不救呢,这样影响不好。”
说到这里,熊文灿眼中露出一丝冷笑:“而商人们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施粥主要是三点原因。
一是年初商人们主动出资修建码头,从而获得蒸汽机商船的资格或者说缩短了购买时间,而海贸的庞大利润让商人们眼红。
若是海贸的利润公布了,估计商人们会更加的疯狂。他们想通过赈灾来达到缩短购买蒸汽机时间的目的。
二是上次陛下驾临南京后说起修建官道和候馆的事儿,臣也没有找其他人,就是席顾问所在的东洞庭商号,承建的是苏州到常熟海虞镇的入江口,全长一百里。
之所以选这条路,一是海虞镇有一个港口,海运和海贸的商船都能在那里停留,然后经官道到苏州,在顺着大运河。
这也让商人们看到了赚钱的机会,这可是躺着就能赚到的,也想通过赈灾的事儿获得一个名额。
三是商人们手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这几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囤积粮食,但以大灾扩散速度和严重性,我们囤积的也远远不够。
这两年有不少的商人都囤积了粮食,他们并没有恶意抢购,正常的收粮而已,准备大赚一笔。
即便是我们会控制粮食,但涨五成、甚至翻一倍也不算离谱,朝廷也没法管控。
可去年我们打下了中南半岛,广大的平原和一年三熟,会有大量的粮食产出,加上现在有蒸汽机商船运输,不说即刻送达了,至少比以往陆运所见七成的运输时间。
这让囤积了粮食的商人直接傻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加上囤积的,商人们囤积的就算是砸在手上了。
卖也不合适,不是卖不出去,是卖了还得不到百姓的好,倒不如趁机做善事,赢的百姓的好,进入朝廷的眼,获得承包官道和蒸汽机商船的资格。”
“这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呀!”
崇祯恍然大悟,眼中满是感慨之色。这一刻商人们将商人们的精明算计、唯利是图展现的淋漓尽致。
历朝历代为什么重农抑商,除了粮食根本、政治稳定、儒家思想、财政赋税外,最主要的就是防止贫富差距激化矛盾、大商维系政权统治和资本集中过程中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但又不能没有商人。
从后世而来的他深刻知道只靠农业发展,那么大明永远都只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虽然现在是天朝上国,可数十年上百年后就彻底的掉队了。
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了,只靠朝廷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且束缚太多,让更多商人参与进来才是最优解。
而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商业活动,商品和服务得到了流通,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对接,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大明才能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合法合规,无论是商人还是朝廷,都必须遵守法规,只要商人在法规内办事儿,朝廷也不能向土匪一样直接抄家了。
做大了、眼馋了、有私心了等等就直接用权力镇压,那还有几个人敢去闯,商业还怎么发展起来,国家还怎么富强起来。
所以对这些要赈灾的商人们的动机,崇祯虽然不喜,但也不会去刻意打压。
反正蒸汽机在源源不断的制造,早晚大家都有,官道肯定是要修的,早修晚修都是修,只要按朝廷标准来,谁修不是修?
现在赈灾让百姓吃到肚子里,也算是不错。
“这些商人有多少粮食?”“合计九十四万石。”
“果然是富庶的江南之地,随随便便都能拿出百万石的粮食。”
崇祯感慨了一句看向熊文灿和周廷儒:“你们的想法呢?”
熊文灿沉声道:“别说是现在大旱了,就算是平时,这些粮食发霉了、鼠盗了也是让人心疼的。
朝廷购买这些粮食也没有什么负担,但容易出问题,一是各大社仓都满仓了,现在的社仓数量已经超出大明巅峰时期的两倍了。
再修建一些社仓也不是什么事儿,现在是大灾能用上,可大灾过后呢?
维护、看管等等都是一大笔的费用,现在再建就是浪费了。
二是粮食没办法处理,卖高价朝廷不允许,也没有百姓买,毕竟我们有大量粮食储备和中南粮仓,赈灾也不到时机,搞不好就砸到手中了。
朝廷收购了这九个州府的粮食,其他地方的商人估计都要闹腾了。
三是我们也不想当这个冤大头,有中南半岛这个大粮仓在以及储备的粮食,即便是路上消耗也远比往年少太多。
且这是商人们自己的贪心作怪,朝廷来善后,以后还不知道闹出哪些事儿呢,这次不能惯着他们。
臣等的意思给他们几条官道让他们先动起来,以粮食代工钱,一万石不好保存,几十上百斤总好保存吧。”
说到这里,熊文灿看了一眼一边的周廷儒:“其次,周布政使还提出了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