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宗皇后传奇 第123章 守陵人

作者:公孙英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15:52:35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第一百一十章正统皇帝

残阳漫过五脊六兽,乾清宫琉璃瓦似流淌着暗金色的血。轻风卷起一地碎金,在汉白玉月台上画出断续的弧线,恰似昨日才撤去的灵幡轨迹。垂脊末端的十只脊兽沉默俯瞰,獬豸角尖还悬着半片白麻。

宫灯尚未点燃,暮色顺着盘龙御道爬进正殿。八宝槅扇的万字纹将最后的天光切碎,投在空悬的“正大光明“匾上,金漆裂纹里渗出前朝的沉香。两只寒鸦掠过檐角,惊动檐下铜铃,叮当声撞碎在九十九间半的深廊里。

值殿太监正将玄色幔帐换成明黄,褶皱间抖落细碎香灰。丹陛右侧的铜龟昂首向西,口中衔着的夜明珠已换成新贡,泛着青白的光。更漏声自交泰殿传来,穿堂风卷起半幅未及更换的素纱,缠住蟠龙柱上第三道金箍,宛如先帝临终时攥紧床幔的手。

东暖阁窗棂忽明忽暗,新扎的绛纱宫灯正一盏盏亮起,映得金砖地面泛起涟漪,恍若太液池水漫进了九重深阙。

1435年正月在位十年的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猝然驾崩,他去的突然,第一天说有些不适,第二天吐血病重不能视朝,第三天晚上便溘然离世。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年号正统。

由于朱祁镇登基时年幼而无法亲政,因此朝政全由太皇太后张氏决断。张氏识人善用,辅政官员“三杨”皆是肱股之臣,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明王朝不仅没有因为幼主继位而出现倾颓之势,反而维持了仁宣之治的兴盛,国家一片繁荣。

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这年三十岁的朱瞻基终于有了儿子。朱祁镇出生于北京紫禁城,因为明宣德皇帝朱瞻基非常宠爱朱祁镇的母亲皇贵妃孙倾城,在朱祁镇出生后四个月就被封为皇太子。倾城望着眼前这个胖嘟嘟的孩子,她的可爱儿子,黑黑地眼珠,翘翘地鼻子,心里有些疑惑。谁能想到,这位皇太子未来会给大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并成为历史的耻辱。

人们一直不理解,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和一位精明美貌的皇后,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相信能生下个蠢笨无能的儿子。或许这就是后世有传言朱祁镇不是孙皇后亲生子的原因吧?

1434年为了培养大明之后的接班人,宣德皇帝朱瞻基召见大学士杨士奇,命其为皇太子朱祁镇出阁讲学。

1442年,由太皇太后张氏做主,给十六岁的明正统皇帝朱祁镇举行了婚礼,册立了出身低微,美丽贤惠的钱氏为皇后。同年,执掌朝政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在两年前去世。另外两杨也年事已高。加上失去了作为后盾的太皇太后,而孙太后体弱多病,正统皇帝朱祁镇从此开始渐渐乾纲独断。

1443年,朱祁镇正式亲政,被祖母管制多年的朱祁镇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他提拔了一直被祖母张氏打压的二十五岁的宦官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结束了“三杨”的掌权地位,年轻的朱祁镇到底不比老谋深算的张氏,在他的治理下,明王朝不仅没有焕然一新,反而导致宦官专权,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百姓也叫苦不迭。

说起来,这一切的发生还是与宣宗皇帝朱瞻基当初没有重视皇贵妃孙倾城的警示,过分轻信太监王振分不开的。

自打那年云南游回到宫中后,朱瞻基通过几次接触觉得王振这个人可怜而无害,不但善解人意还非常机灵。虽因顾虑倾城的嘱咐没有留王振在自己身边,而是将王振安排去乾清宫,做了一名专管洒扫的小太监,意下是让他有个地方混碗饭吃。

但没想到永乐皇帝朱棣历来喜欢爱读书的年轻人,发现新来的王振一表人才,长相儒雅,还有个秀才的身份,就破例允许王振可以常去内学堂读书听课。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太监看起来行事比较小心谨慎,此时朱棣准备北征命朱高炽监国,出征前,便安排他跟几个年轻的小太监一起,去到太子朱高炽身边侍候。

年轻的王振原是一个刻苦读书有抱负、并勤奋进取的人。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历史上的王安石、寇准、司马光那样,在政坛上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也能借此升官发财。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谈何容易,他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梦想。但是王振的才华平平,考了数次都没有成功,仍是一个无名的秀才。想到自己家庭的贫寒,已无力继续支持他求学,接着又得知家中临盆的妻子难产而死,一尸两命。深受打击之下,万念俱灰地他便挥刀自宫想一死了之,幸而偶遇皇太孙朱瞻基一行人搭救。

由于明朝宫中太监的待遇优厚,所以也是一条通往富贵的道路。死过一回,痛定思痛的王振就决定,将错就错入宫去做太监。虽然太监是个阉人,在皇宫里地位卑微,但他心里不甘平庸,不愿意默默无闻,只想有所作为。

随之,他刚进宫不久,永乐帝朱棣就在北征中去世了。仅仅十个月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也因病驾崩。1425年,皇太子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德皇帝。四年后,两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入主东宫。朱瞻基考虑到太监王振这几年伺候父皇有功,为人比较勤勉,又有点学识,对他比较了解,还算信得过。于是便按照皇太后张氏的意思,指派他去侍奉年幼的皇太子朱祁镇,并任命王振为东宫局郎。

虽然事后,皇太子的母亲新册立的皇后孙倾城得知了此事,她心里自然对这个王振忌讳的很,并非常在意。意识到让王振来到儿子身边,就等于是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但顾忌眼下宣德皇帝朱瞻基担着恶名,费尽心机地才安置了前皇后胡善祥,把自己立为皇后没多久,宫中和前朝尚时常有人私下里对此事评头论足。孙倾城知道自己应该尽量收敛锋芒,且后宫不能干政,又碍于婆母皇太后张氏的面子,难以驳回。只能按下心中的疑虑,太子还小,从长计议吧。

却也不由地连声哀叹:“人算不如天算,天意!天意啊!---”

没成想这件事成为了王振命运的转折点,也为王振日后的专权奠定了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国家初期,曾对宦官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规定太监不能识字,不能兼任外职,任职不能超过四品。并在乾清宫宫门外悬挂一块铁牌,上刻着警示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

因此,明朝初期对宦官的管控非常严格。然而,到了明太宗朱棣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朱棣在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江山。期间他联络了很多宫里的宦官,以获取情报和帮助,在靖难之役中宦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朱棣登基后开始提拔宦官,他们的地位逐渐提高了。还设立了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由宦官担任提督,管理诏狱,监视文武官员。著名的七下西洋的大明钦差正使总兵官郑和就是一位宦官,他也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赐国姓。

所以,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时代,皇宫里已正式设立有宦官读书识字的学校,内书堂。可以选拔一些聪明灵巧的小太监进堂读书。

说起来,太监这个群体本就是皇帝的家奴,他们的一切权利依赖于皇帝,来自于皇帝的信任。自此,许多宦官开始粗通文墨,有些甚至知古通今十分的优秀,能够写出类似皇帝的谕旨,可以协助皇帝做些简单的政务。这一举动打破了朱元璋规定的宦官不得识字的禁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责侍奉皇帝的司礼监太监们开始参与朝政事务。朱瞻基执政后期似乎逐渐变得有些懈怠,经常沉溺于斗蟋蟀等玩乐活动。因此,开始让司礼监太监代替他批复奏章,久而久之成为惯例,即所谓的秉笔太监批红制度。掌印太监是司礼监中权利最高的宦官,其次是秉笔太监。

在朝廷宦官势力逐渐壮大的时期,王振被选中侍奉太子,他深知太子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因此变着法地尽力讨好太子,同时也尽责尽职地协助杨士奇认真教导太子读书写字,与太子关系渐渐密切起来,王振成了太子最喜爱和信任的宦官。朱祁镇称呼他为“王伴伴”,“王大伴”,后来又称呼他为“王先生”。

由于大明朝从朱棣之后,不知为何连续出现短命的皇帝,1424年,明太宗朱棣驾崩,活了六十五岁,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仅在位十个月,活了四十八岁。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也就是公元的1435年,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他执政的第十个年头突然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庙号宣宗,举国哀痛,皇后孙氏甚至水米不进多天导致昏迷,此后即卧床不起。号称“三杨”的托孤大臣,大学士杨世奇、杨荣、杨溥等拥立宣宗朱瞻基和孙皇后的儿子,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

刚刚登位的小皇帝朱祁镇从小养在深宫,那时他身边经常陪伴他的就是太监王振。入宫前就已是秀才的王振有些学问,在年幼的朱祁镇眼里,就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王先生”,所以他跟王振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而王振对待朱祁镇这个年幼即失去父亲的小皇帝也是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

由于此时的朱祁镇尚年幼,他还需要保护和陪伴,王振做为一名皇家奴仆,一个卑贱身残的太监。从此后,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与朱祁镇连在了一起,也成为了一位有着侍奉四代大明皇帝的不寻常资历的大太监。

这时的王振已经入宫十二年了,年近三十的王振,做为年幼的朱祁镇的先生和玩伴,不知是不是一种幸运。但是王振却感到很满足。每当看到高呼着“王先生”的朱祁镇向自己扑过来,他的内心深处竟会产生出一位父亲看到自己儿子的温暖。毕竟自打十二年前见到了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孙贵嫔孙倾城那时开始,他就死心塌地的没有了其他任何别的想法。眼前的一切,侍候金贵的九岁小皇帝,就是他的所有,唯有日复一日辛苦劳作和谨慎小心的付出。这时的王振还是比较忠诚勤恳的。

为此王振迅速晋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当时,票拟和批红制度已经成熟。内阁起草奏章后呈交宫廷,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在奏章上批写皇帝意见,即批红。最终由掌印太监审定用印,交由内阁制定诏谕颁布。司礼监实际上成了皇帝的代理人。

自从王振得到了这样一个权利,再加上皇帝年幼,深居简出,与外廷大臣接触有限,时间一长慢慢地王振开始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自尊心开始膨胀起来,有了利用皇权的机会,就有了一群围着他阿谀奉承之辈。犹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他的心思也就多了起来,王振不再是当初那个淳朴卑微的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