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等人前后花费二十余天,终于从戎州到达了羊苴咩城。
武松骑在马上,看那羊苴咩城的城墙高约三丈,砖石之间竟长满了青苔,远远看去便是一片绿,有种一刀便能砍破的脆弱感。
不过城墙之上的城楼倒是严整开朗,有几分气魄宏伟之势。
他心中略有几分激动,不知这一次能不能见到三哥。
先前听大哥说过,三哥段誉知书达礼、温文儒雅、老实谦逊,又因为笃信佛法,所以拥有一颗慈悲之心。
羊苴咩城作为大理国的都城,依托茶马古道,成为西南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即便如此,其繁华程度依然无法与汴京相比。
不过李逵没去过汴京,看到这个充满异族风情的城市,颇有几分乱花迷人眼之感。
“诶,哥哥快看,那人可真黑啊!”李逵突然指着路边一个蒲甘人笑着喊道。
那蒲甘人瞪了一眼李逵,没好气的说道:“你白?”
李逵瞪大了眼睛,嘿嘿笑道:“俺不白,所以俺叫黑旋风。”
蒲甘人一时无语,摇头不再理会这黑厮。
伍长带着萧峰一众人,护送着马车到了罚爽衙门,将慕宁雪山交了出去之后,又把正使李紫琮的书信和奏折分别交到了礼乐爽与劝爽。
剩下的事情,就静待陛下决策了。
萧峰、武松、李逵三人被安排住在了护国街,这里聚集了售卖大理石、扎染、珠宝的商铺,都是各族民居与店铺的结合,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场景。
三人找到了一间酒肆,刚踏入门,那跑堂郎便笑脸相迎道:“哎哟,小的一看便知,三位客官是大宋来的吧?还请临窗坐,这叶榆泽的浪头能溅进酒碗哩!”
萧峰笑了笑,说道:“临窗不错,喝酒吃肉看风景,人生一大享受。”
三人坐下后,跑堂郎正要介绍他们店里的特色菜,武松便道:“先来十斤熟牛肉,我看你们店挂在最前面的招牌写着酸菜鱼,也来一个吧!”
“好叻!”跑堂郎连忙记下。
萧峰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笑道:“你们店居然有炉焙鸡,来三份吧!另外此地可有美酒?”
“有啊!”
跑堂郎笑着介绍道:“咱们这的雕梅酒,那可是白族女儿红,酿造工艺独特,是每一个来大理的客人必尝的美酒。”
“那就来三坛!”萧峰豪爽道。
“好叻!客官且稍等。”
不消片刻,他们的食物便上齐了。
武松倒了三碗酒,三人端起酒碗碰杯后一口下肚。
入口微苦,紧接着酸甜交织,既有酒的醇香,又有梅果的清香,还带有蜂蜜和罗汉果的清甜。
李逵咂了咂嘴巴,摇头说道:“哥哥,俺们莫不是遭人哄了?这劳什子雕梅酒,倒像是江州城王婆卖的甜水!”
武松捏着酒碗道:“喝着没力气。”
萧峰笑了笑,又将跑堂叫了过来,对他说道:“这个酒别有一番风味,不过我们想喝烈酒,你这里可有?”
“有的,”跑堂郎点头道:“咱们这有个地方叫谋统府,专产烈酒!”
萧峰听闻此言,笑道:“那就来三坛!”
“好叻!”
酒未至,异香先到。
李逵鼻翼翕动,那跑堂的抱着酒坛才转出帘栊,就被这黑旋风劈手夺过十斤中酒坛。
这黑厮虎口发力崩碎泥封,仰颈便灌。
酒水顺着虬髯淌下,打湿了胸前一片,喉结滚动之间,半坛美酒便下了肚。
萧峰见此,也拍开一坛封泥,仰头喝了一口酒液滑入喉中,只觉得绵软中带着丝丝甘甜,细品之下,更有一丝淡淡的药香缠绕舌尖。
“哥哥,这个酒好!俺喜欢。”李逵将空坛重重一顿,满面喜悦之色。
萧峰放下酒坛,豪迈道:“那就再来十坛!”
“好叻!”
跑堂郎大喜,应了一声之后,便跑去为三人抬酒。
三人坐在窗前,手把酒坛倾佳酿,眼望苍山连绵,云雾翻腾如龙跃。洱海波光粼粼,映日辉如金鳞。只觉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就在这时,萧峰目光一转,两指插进酒坛底缝,“哧啦“一声扯出张浸着酒渍的桑皮纸。
李逵铜铃大眼瞪得滚圆,憨厚询问道:“哥哥,你这是变得哪门子的戏法?”
武松则立刻抬起那个酒坛检查,神情很是紧张。
萧峰却摆了摆手,说道:“五弟不必紧张,这坛酒还没喝。”
武松听闻此言,这才松了口气。
李逵看着两人这一系列操作,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只得问道:“哥哥,这白纸上写的啥啊?”
萧峰将纸条递给了武松,他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一行字;高氏今日弑君,恩情了不相欠
武松瞳孔一缩,看向萧峰道:“大哥,事关重大,为何要告知我们?”
“而且还是为了还还恩情...”萧峰微微皱眉,他怎么不知道自己在大理还施了这么重的恩情?
不过这个不重要了,他们把慕宁雪山送到罚爽衙门时,萧峰便听到有人在谈论罚爽大人与陛下一同去了听泉寺上香。
这般说来,今日高氏准备在听泉寺弑君?!
想到这里,萧峰猛地一拍桌案,霍然起身,朗声道:“不论如何,我们都该去听泉寺看一看。”
李逵瞪着一双铜铃大眼,满脸困惑,嘀咕道:“这话说着,怎眨眼间便扯到了那劳什子寺庙上去了?”
武松干脆利落的点头应和道:“我随大哥一同前往!”
李逵连忙起身道:“俺也一样!”
萧峰唤来跑堂小儿,结账之时,细细询问了听泉寺的具体方位。
随后三人身形一闪,已是快步迈出店门,朝着那听泉寺的方向疾行而去……
与此同时,大理皇帝段和誉已经拜过了佛祖,在妙澄大师的带领下,进入了禅房。
待得周遭人等尽退去,段和誉方转身对自家师傅妙澄大师说道:“大师,唯有在此处,我方能卸下心头重担,得以片刻安宁啊!”
妙澄大师双手合十,口诵佛号:“阿弥陀佛,陛下心中忧虑,恐怕非朝贡之事吧?”
段和誉闻言,微微点头,压低声音道:“大师果真是慧眼如炬!那三十七部近来又蠢蠢欲动,而高氏一族,因我前些年惩治了高智昌,对我有些疏远。倘若此时三十七部叛乱,我手下却无可用之将...”
说到这里,段和誉忍不住叹了口气,这皇帝做的,哪有他这么悲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