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惊恐的李景隆
第43章 惊恐的李景隆
宁王笑了笑:“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你在哪里找到的原始版本?”
宁王本就痴迷道学,经过比较,他完全可以肯定,徐长安抄来的那半部《道德经》才是最为原汁原味的。
所以他这次来的目的很简单,想要凑齐另外半部道德经。
徐长安又开始故弄玄虚:“非是在下不肯告诉殿下,实在是天机不可泄露。”
一听此话,宁王有些失望。
随之又问:“不知兄弟可否再赠另外半部道德经?本王必有重谢。”
徐长安笑道:“重谢就不必了,既然殿下喜欢,在下抽空再将下半部抄写一遍送给殿下。”
“太好了!多谢多谢!”宁王一脸惊喜,连连抱拳称谢。
银子什么的,徐长安现在真不稀罕,毕竟他花银子是可以报账的,又怎么比得上宁王欠他一个人情?
没过两天,徐长安便将另外半部《道德经》抄了下来,送给了宁王。
“咦?”宁王一接到手中,不由一脸惊讶。
徐长安不由问了一句:“怎么了殿下?”
宁王一脸讶然道:“这……这字,比起上一次好多了,而且多了几分神韵,完全不输当世书法大家。”
这倒不是宁王有意奉承。
徐长安的金手指本就特殊,不管看书写字,进度远远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一年至少能顶他人十年苦功。
徐长安一脸谦虚地笑了笑:“殿下过奖。”
宁王不由感慨了一句:“四哥真的是好福气,身边有兄弟这样的奇才全力协助,何愁大业不成?”
其实一开始,他多少还是有点野心的。毕竟身为藩王,有着先天优势。
但是现在,他那点野心早就被磨平了,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亲王,没事喝茶、修道、会友,何尝又不是惬意人生?
如有机会追求长生,那就更好不过了。
徐长安一脸谦虚道:“哪里哪里,我姐夫手下能人辈出,在下也不过只是尽一分绵力罢了。”
宁王点了点道:“或许,天意如此……”
说到这里,忍不住抬眼看向天空方向,喃喃道:“若父皇在天有灵,相信也会支持四哥。”
这话虽然有偏向于朱棣的意思。
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朱元璋真要泉下有灵,得知自己挑选的接班人竟然懦弱成那样,事事听从一帮书呆子的意见,不惜骨肉相残,不知会气成什么样。
徐长安附和了一句:“嗯,太祖爷最看重亲情,绝不容许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
“对了,这次我四哥去攻打济南,攻下之后,不会继续南下吧?”
“应该不会。”
徐长安模棱两可回了一句。
宁王笑了笑:“一旦攻下济南,朱允炆那小子恐怕就真的坐不住了。”
……
济南。
事实证明,李景隆又一次战略失误。
他本想提前一步在半路上拦截燕军,要是可以的话再抢几门火炮回来研究一下,说不定能立个大功劳。
算盘倒是打得响,可惜,他派出去的兵马不仅没有起到奇兵之效,反倒被朱棣派出的先头部队在一处山谷反伏击,滚石、虎蹲炮、霹雳弹齐上阵。
这下子,朝廷兵马不由一片混乱,人仰马翻,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最终,只逃走了一小部分,余下的全都降了。
消息传回济南城,李景隆面无血色,一颗心直往下沉。
一众守城将士也变得惶恐不安,士气前所未有的低落。
反倒是城里的百姓倒是出乎预料的平静,他们的生活虽然受到了一些影响,但除了出入城之外,影响倒也不算大。
有些消息灵通者已经听说了德州传来的消息,说那边的百姓几乎没有伤亡,燕军入城之后,还发放了不少粮食给百姓。
一些百姓甚至巴不得燕王赶紧攻下济南城,这样,他们也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可以过几天安生的日是子。
“大将军,目前城外还有一些营寨,依标下之见,应全部撤回城中死守,以防有失。”
事已于此,李景隆也只能叹息了一声,有力无力道:“传令,城外所有守军即刻入城,死守济南城。”
“是!”
手下应声而去。
两日后,燕军终于兵临城下。
同上次一样,朱棣先远远扎营,让一众将士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战术有了变化,不像上次那样集中攻击一个城门,而是东、西、南、北全都摆上了火炮。
这一仗对朱棣来说,其性质不亚于之前的任何一战。
只能赢,不能输。
毕竟济南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正如之前有将领所说的那样:进,可南下攻打,退,可划疆自守。
当然,朱棣从未想过划疆自守。
毕竟他不是那些只贪图“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占山为王的江湖草寇。
那些草寇基本上都是些大老粗,目光短浅,占个山头,只要有酒、有肉、有女人,那叫一个快活。
稍微有点脑子的,比如水浒里的宋江,他的眼界要比普通草寇看得远,懂得收买人心,也懂得一些谋略。
但是,他从上山入伙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真的造反。
或者说,他从一开始造反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可怜了那些本来就有朝廷编制的军官,比如花荣,被坑上了梁山一起造反,结果……造反的目的就是为了朝廷编制?
那我为何要造反?
朱棣乃是堂堂大明藩王,曾追随父皇一手打下了大明江山。
于情于理,他都不会一手将大明江山一分为二,要么不打,要打便要战到底,如若真要分疆裂土,他才真的会成为大明的罪人。
只不过,现在他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攻占了济南之后便多了很多优势,进一步挤压了朝廷生存的空间。
等时机一旦成熟,便可大军渡江,直取南京城。
至今,朱棣依然记得徐长安当初给他的锦囊中的一句话:“他日必定风云际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
那时候看这句话只是稍微有些触动,毕竟那时候他还没有定下心要反,还有着诸多的顾忌。
而现在,这一切却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一切准备就绪。
上午时分,随着朱棣一声号令,济南城四门皆响起了巨大的炮轰之声。
虽说济南城的城墙比起德州来说更加高大厚实,但还是架不住一轮又一轮的火炮轰炸。
特别是城门,包再厚的铁皮也没用,几炮下来便轰然而塌。
眼见城门已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李景隆忙着大声喝令守城将士退回瓮城防守。
瓮城,乃是城池的一种重要防御设施,在城门外也或是内城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等等防御设施。
瓮城的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假如第一道城门失守,敌军进入城门之后,便如进入了一个瓮形空间,里面还有一道城门,四周是高大的城墙。
而城墙上,守卫可用滚石,箭矢、火炮等等进行攻击。
因为里面空间狭小,形同瓮中捉鳖一般,这也是称之为“瓮城”的原因之一。
只是,朱棣带了这么多年的兵,又怎么可能会上当?
反正这次带了大量的弹药,继续轰炸就是了,宁肯多浪费一些弹药,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将士的伤亡。
“轰!”
一发炮弹正好落在李景隆所站的位置附近。
“大将军小心!”
一个将领奋不顾身,猛地将李景隆扑倒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