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令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9章 刘伯温统筹摩尼教 张三丰终结太祖令(上)

最新网址:m.xyylz.com

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

——第一百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按说南宋既灭,本书故事便告终了;但既名《太祖令》,需将太祖究竟为谁,令牌归于何处说得清楚,交待明了,方算正式完本也。话说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历史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据史籍记载,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掉头北返,逆流迎向元朝追兵,最终亡于厓山,于今看来十分不合情理。由是后人便作猜想:或许厓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亦或许是《宋史》编辑人等仰承元朝皇帝意旨,故作如此结局写法,是为绝汉人对前朝怀念之情,就此放弃对蒙古人统治之抵抗也。或者是明教反元之时以此渲染宋亡之悲壮,并突显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之忠义,以增教众复仇之决心也。如今在硇洲岛上,留有宋廷所修建行宫、书院等大量遗址,皆为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欲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两国交战之际,将年幼少帝赵昺带在军中,非但不能激励将士杀敌之心,反而处处顾忌掣肘,张世杰不可能为此险事也。以情理推之,当时少帝极有可能是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张世杰北上厓山迎敌,企图仗水军之利开辟第二战场,再行经略岭南,以图恢复两淮。至若是最后张世杰兵败消息传来绝望跳海,或是继续流亡途中葬身大海,或是便如《水浒传》中混天龙李俊一般结果,在海外东南亚诸岛隐姓埋名,另开一片天地传宗接代,便不可知也。

今在深圳南山区赤湾,留有宋少帝陵。据说少帝遗骸漂流至此,被庙中僧人发现,从其身穿龙袍看出是宋少帝,于是将其埋葬于此。公元一九八四年,蛇口工业区及香港赵氏宗亲会出资修葺并扩建宋少帝陵,称为祥庆陵,现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港也有纪念两位宋末皇帝逃难之地,是为宋王台公园,附近有金夫人墓,相传为宋端宗生母杨太后之墓。此外宋王台公园附近以前曾建有宋街、帝街、昺街,二次大战期间日军扩建启德机场,炸毁古迹宋王台。战后港英政府为重建机场,铲平宋王台所余圣山。在海丰亦有宋存庵、岩公庙等古迹,岩公祠是为江钲而立。江钲不同意张世杰铁链锁船之举,提醒其吸取焦山之战失败教训,张世杰大为不悦,奏请杨太后命江钲奉其父江万载遗物回福建守丧。江钲回闽治理完其父江万载坟冢之事,召族人及地方豪杰再赴厓山,到海丰时厓门海战已结束七日。江钲闻宋帝昺及杨太后都已投海而死,大哭三天投海而没,当地人感其忠义,但却不知其名讳,唯根据其部属搜救时唤其为“国岩将军”,因而立“岩公祠”祀之,遗迹至今仍存。

以上皆为传说,反是那个胆小如鼠的宰相陈宜中,其结局在史料中倒有迹可寻。早在谢太后欲归降元朝之时,伯颜要求南宋须是丞相出面谈和,陈宜中惊惧欲死,连夜逃出临安,至于广东沿海。其后张三丰将二王送至温州,张世杰迎至福州,陈宜中便闻风而至,以宰相身份主持南宋流亡政府全面工作。当时陆秀夫、曾渊子、杨亮节、赵与择、杨镇等文臣辅助陈宜中,文天祥则由于不耻陈宜中毫无骨气,又与张世杰意见不合,这才转赴南剑州,开府建衙,独力牵制蒙元大军。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进逼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投降,陈宜中便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广东沿海一带,开始流亡抗战之旅,终于相中硇洲火山岛,便以此为端宗行在,大建行宫,设置百官衙署。文天祥后来兵败,屡次上书奏请还朝勤王,皆是陈宜中不允,至今文天祥终被流贼出卖遭袭被擒。张世杰引水军北上厓山抗敌,陈宜中见南宋灭亡已成定局,便又动开心思,籍口去越南占城借兵为由,携带金银珠宝率心腹从人开溜。过吴川极浦亭时,此贼并曾赋诗明志,便为铁证。其诗题为《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亭》,道是:“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淡去起处潮细长,夜月高时人入眠。异人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园。”是表明自己是去借兵复国,非为旅游避敌也。后来到元朝大军终于占领占城,陈宜中败走至暹罗,并于当地终老。

闲言叙罢,书归正文。且说厓山一战,宋军全部覆亡,元军主帅张弘范在帐中置酒犒军,请文天祥列座,并举酒相劝道:“张世杰以数万大军死于风浪,并不费我大元张弓只箭,可见苍天不佑宋祚,我元朝当兴。丞相忠心已尽,天下皆知。明公若能改弦易辙,似侍宋朝以奉大元,亦不失宰相之位也。”文天祥眼泪扑簌簌而落,流涕说道:“眼见国亡而不能救,为臣子者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乎?”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行于路上,欲绝食自杀,八日不食。但终未死成,才又吃饭。到达燕京之后,馆舍陈设奢豪,文天祥不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当时忽必烈搜求南宋降官中有才能者,王积翁奏荐道:“南宋人中,无有能比状元公文天祥者。”世祖于是遣王积翁去传达征聘圣旨,文天祥说道:“故国已亡,我只能一死报之。倘若蒙宽赦,则当出家为道士,他日以化外之人为朝廷顾问,尚可。假如给以高官,亡国大夫不可以此求生,且弃平生抱负,无所用也!”王积翁便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商议,一起奏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投降宰相留梦炎坚决不从道:“文天祥放出,必又在江南号召抗元,则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三年,忽必烈知其不屈,同宰相议论欲以释放,但遇朝中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之事为借口谏阻,结果没有释放。

西元一二八二年,至元十九年,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疑有变乱发生。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手中有兵千人,欲北上救出文天祥。京城此时也有匿名书信出现,哄传说“某日将火烧蓑城苇丛,率领两翼士兵作乱,丞相则无忧虑矣。”当时刚刚发生武将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假传真金太子之命派人暗杀左丞相阿合马事件,元世祖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朝宗室到开平。朝臣由此议论,怀疑信上所说丞相就是文天祥。世祖便召见文天祥问道:“公不降元,究有何愿?”文天祥答道:“某深受宋朝恩德,身为宰相,岂能侍奉二姓,愿赐一死足矣。”忽必烈还不忍心,挥手命退。留梦炎等一众降臣大为愧怒,皆奏文天祥反心不息,绝不可留用朝廷,于是乃命典刑斩首。文天祥临上刑场时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道:“我事终结矣。”遂至刑场向南跪拜,后被处死。数日后其妻欧阳氏收尸,见丈夫面色如生,终年四十七岁。在其衣中发现绝笔赞文道:“孔子成仁,孟子取义,惟忠义至尽,谓仁矣。读圣贤之书,所学者何?自今而后,某可谓问心无愧哉!”

南宋孤臣并非仅有三杰,另有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县周潭乡人,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且并称“二山”。其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南宋末年不惜倾家荡产,聚集民间义军抗击外侮。南宋灭亡后又守怀抱节,严辞拒绝元朝高官厚禄利诱。文天祥死后第六年四月,谢叠山被关押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另有宋广东都统凌震与转运判官王道夫镇守广州,终被元将李恒陷城,二人再次突围,退走东圃。王道夫其后率军进攻广州大败,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王道夫后闻陆秀夫背负少帝跳海,自己仰天长哭,亦蹈海而死。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职劝降凌震,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佑二年忧愤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南宋覆亡六十余年后,元至正初年,鬼谷门第五十七代掌门邋遢道人张三丰九十四岁。因自武当山返回河北故里扫墓,复入燕京城,此时只见物是人非,昔日故交皆已过世。乃上西山闲游,得遇邱道人相叙,乃知竟是早年相遇之高士,比自己尚年长十岁有余。二人论道数十日,张三丰与邱道人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于吴越,侨寓金陵,传道给富商沈万三。其人本名沈富字仲荣,吴兴南浔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俗称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也,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别号。沈万三自张三丰得传大道之后,亦混迹于尘世之中,尝身帅子弟力稼穑之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百姓以周急难,乡人皆以长者呼之。又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富,从而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之事,民间甚至传说其家中有神仙所赠聚宝盆,则实为笑谈。因为得道,寿至一百零八岁而终。

张三丰在金陵与沈万盘还三年,又至青田,遇一三十三岁文士,乃是刘基,字伯温。由是不由大喜,庆幸终得完成鬼谷门历代仙师所托,寻到第五十八代掌门传人也。于是将胸中才学和盘托出相授,并传以《鬼谷秘籍》及太祖令牌。比及三年,刘基所学大成,张三丰欣然离去,临行前嘱道:“此太祖之令非是常物,须要慎重以待。其在汉末三国时期唤作《卧龙令》,本为洛阳玄天观观主史子眇仙师所掌,以之号令炎刘宗室及江湖各大门派,相助少帝卧龙先生兴复汉室,最终得建蜀汉霸业,后由献帝山阳公刘协之后刘炎冒名司马炎,再次一统天下。两晋之初唤作羌胡令,亦谓《五胡令》者,由诸葛武侯族侄诸葛靓以下列位先师持之号令天下,终灭尽五胡,复我华夏衣冠。传到三元李靖手中之时,便唤作《太祖令》,以助唐公李渊平灭十八路反王,再次统一华夏者。那李渊得李靖之助建立大唐之后,不敢犯令牌中‘太祖’之讳,故以‘唐高祖’为谥,至次子李世民时便称‘太宗’矣。其后梁之朱温、唐之李克用、晋之石敬瑭、汉之刘知远、周之郭威、宋之赵匡胤、元之铁木真皆称‘太祖’,以为得此太祖令牌号命天下,可保万年之基,其实大谬不然。此牌所云‘太祖’者,乃我鬼谷门创派祖师王禅老祖之谓也。此后子承此令,需融化再铸,命为‘圣火令’可也,喻为‘圣火熊熊,光复华夏文明’之意。戒之,戒之,切切勿忘!”嘱罢飘然而去。

自此之后,太祖令便落于刘基之手,果然依恩师所嘱,寻绝顶高手匠人将其融化,重新铸成圣火令,以此号召天下明教众,将元人逐出中原,恢复华夏汉族衣冠,助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二百七十八年基业。史说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人,其南田山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故能出刘基此等圣贤。刘基天资聪慧,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十二岁即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十四岁入郡庠读书,从师习春秋经,刘基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且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道:“此子真乃奇才,绝非平常之辈也!”十七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习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教育。从此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十分精通。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