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自由落体定律提前公之于众
第86章 自由落体定律提前公之于众
朱雄的这个办法就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只是告诉陆谨言是因为地球有重力的影响,导致所有的物体往下掉落都是垂直往下掉,那就没什么意义了,那陆谨言还有什么动力去自己论证。
人都是在这个论证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的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成就感。
朱雄可以告诉他答案,但告诉了就没什么意义,朱雄就是要抓住自己的姐夫现在对科学有如此大的兴趣,来让他慢慢自己去发现。
同时朱雄也发现,在场的不少学生对科学也很感兴趣。
一来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朱雄做的这个实验,颠覆了认知。
二来因为陆谨言在给他们教课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科学认知教给学生,让他们也渐渐对科学产生兴趣。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会让所有的人慢慢的爱上这门学科。
今后朱雄再慢慢的灌输一些自己在后世学到的科学知识,就能激发出明朝的科学工作者的热情。
即便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已经很活跃,但说到底还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很重要,但如果没科学论证和逻辑思维,那也不行。
唯有两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朱雄对在场的人说道,“重的跟轻的,只要材质差不多,同时落地这个实验结果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实验数据来论证,通过逻辑推理也能推得出来,两个一定是同时落地。”
秦秉宪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之优秀,更加的欣慰,同时他也想要请教一下,“二郎,先生这一次倒是要请教你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轻的和重的两个会同时落地?
“千百年来所有人皆认为重的一定先落地,这是每个人的普遍认知,而你为何另辟蹊径得出同时落地,并且还能用你所谓的实验过程来论证?
“你好好给为师说一说,为师也需学学。”
学生们看到连自家先生都向朱雄讨教,那就更是惊奇了。
要知道自家先生是翰林院致休下来的老学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四里八乡没有人的学问能够跟先生相比。
而今天先生却向朱雄请教,这是多么谦虚的表现,同时也侧面证明了朱雄的优秀,连先生都需要向他请教。
朱雄先对着秦秉宪行了一礼:“好的先生,那就让弟子来说一说。弟子的逻辑推理,其实也很简单。
“如果说一斤重的铁球的速度是‘一’,两斤重的铁球的速度是‘二’。
“那么把它们两个给绑在一块,往下掉的速度得是几?”
朱雄这么问,学生中有个人脱口而出,“应该是‘三’,一加二等于三嘛。”
朱雄看向了在场的所有人,见其他人也是如此想,才说道:“一加二等于三,本来应该是这样,可如果绑在一块,一斤重的铁球的速度是‘一’,两斤重的铁球速度是‘二’,那么慢的会不会拖累快的?
“这中间会不会形成,因为一斤重的速度是‘一’,两斤重的速度是‘二’不相匹配,一斤重的会不会拖累两斤重的?使得他们的速度更慢,会不会变成了一加二的一半,也就就是‘一个半’速度。”
这?
所有人在听到这自相矛盾的推断后都陷入沉思。
这怎么看好像都说不圆满。
因为就像朱雄说的那样,一斤重的速度是‘一’,两斤重的速度是‘二’,两个捆一块往下掉,那应该就是简单的一加二等于三的速度。
可是又如朱雄说的那样,如果一斤重的速度会比两斤重的更慢,那一斤跟两斤捆一块就会拖累,这才是正确的。
这时候就听朱雄说道,“因为这个逻辑本身就存在问题,轻的跟重的之间,往下掉落的速度就不可能叠加,他们永远都是一个速度,当然我说的这个前提是同样的物质。”
朱雄说完这番话之后,陆谨言对着朱雄是深施一礼,“二郎有了今天你的这番话,我是一定要通过自己来验证一下,到底为何像你所说,东西永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飘,而不是拐着弯往下掉,也不是斜着往下掉。”
能够听到陆谨言的这番话,朱雄就觉得值得了。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启发,有科学素养的这些个古代人慢慢的越聚越多才最好。
秦秉宪经过了朱雄的实验论证之后,很是诧异他上前来。
拿着一斤重的铁球和五斤重的铁球,在手上来回的颠了颠,“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重的一定要比轻的先落地,这个论调持续了几千年。可今日却在你二郎的手上,把这流传了几千年的认知给打破了。”
老头说着非常的激动,他拿着两颗铁球握在手上,“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重物比轻物先落地,这一观念历经数千年未曾动摇。然而,今日却在你二郎的手中,认知被彻底颠覆。”
说着他对后边的学生们说道:“你们务必铭记在心,是同窗亦是前辈的朱雄,颠覆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此刻,你们与老夫一同,见证了这一改写历史的重要时刻。”
秦秉宪这么说,让在场的这些学生们个个都激动,即便不是他们打破了这条认知,可是有幸能参与到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他们依旧是极为的兴奋。
秦秉宪想了想,说道:“老夫要致信于凌汉,恳请他将你的壮举公诸于世,好让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与各级官员都能知晓,原来同一物质,无论轻重,竟能同时落地。”
秦秉宪说到这里十分的兴奋,因为他知道只要此事告知了凌汉,又能在凌汉面前炫耀一把,要让凌汉明白,自己的弟子是有多么的优秀。
自己的弟子不仅在国事上有着不俗的见解,就连在普通事务上也有着难以匹敌的天赋,他的思维稍微转动那么一下,就能颠覆数千年来所有人的认知。
此时的秦秉宪已经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自己的心情,只知自己将会因弟子而声名鹊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