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祸乱朝政——杨国忠
第455章 祸乱朝政——杨国忠
杨国忠,本名杨钊,河中府永乐县人,唐朝外戚、宰相,自称东汉太尉杨震后代,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早年嗜酒赌博,品行不端,被亲族鄙视,于是三十岁时进入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授新都县尉,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迁扶风县尉。族妹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历任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太府卿。李林甫去世后,担任检校右相兼管文部,册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损兵折将,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跟随唐玄宗逃往蜀郡,在马嵬驿变中,被乱兵所杀。
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与三位姐姐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向章仇兼琼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玄宗,玄宗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李林甫,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
杨国忠请各地将积存的粮食,变成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又将天下义仓及丁租、地税全部换成布帛,用来充实天子的库藏。玄宗召公卿百官观看左藏库,看到货物钱币堆积如山,当面赐掌管财政的杨国忠紫衣、金鱼,兼代太府卿事,此后,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杨国忠因为自己本名为钊,而图谶上有“卯金刀”三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其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在前面耀武扬威。
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令他率军攻打南诏,结果失败,杨国忠贪图军功,为鲜于仲通遮掩败绩,伪造战功上报朝廷。而后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鲜于仲通用的军队远少于三万人,损失也远少于三万人,却被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南诏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士兵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
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在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平民,由这些平民组成军队征战南诏。
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从前属于王鉷的权势悉归杨国忠,但他仍不满足,借邢縡案牵连李林甫,让邢縡指证李林甫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因此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开始和李林甫为敌。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
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之后,扶风太守房琯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杨国忠采取两面包夹南诏的策略:派遣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南诏,从安南都护府调兵从东南面进攻南诏,由于南诏方采取诱敌深入对策,将唐军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闭壁不战,加之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结果唐军全军覆没。杨国忠再次遮掩败绩,仍伪造捷报上书朝廷,但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将唐朝损失的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且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最终,两次“天宝战争”皆以南诏的胜利而结束,南诏不仅背叛唐王朝,投靠吐蕃,还降服了周边的寻传蛮和骠国,并趁机北进,占据剑南的嶲州和黎州。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说:“现在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玄宗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玄宗计划御驾亲征,下制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非常恐慌,叫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事情就此作罢。
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由此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
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被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上前将他们包围起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大骂众人想要效仿安禄山造反,士兵回答说:“国贼就是你,还说什么别人?”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