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第40章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当文抄公也是有讲究的,幻想类的作品倒也罢了,现实类的作品必须符合你的身份,高加林现在只是一个从陕北乡村初到上海的大学生,这要是把《白鹿原》、《我与地坛》抄出来,肯定不合适。
所以高加林就决定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再结合当下的文学风潮,来选择合适的作品。
如今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正当红,其他流派也时有优秀的作品诞生,高加林对当红的那三个流派兴趣不大,他更想写点积极向上的东西。
要论积极向上,大学生活就是最好的题材,如今的大学校园,老师们刚从洪流中走出来不久,迫切地想要抓紧一切时间把浪费的岁月补回来,学生们刻苦学习、纵论国家大事,这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着实让人沉醉,可惜迄今为止还没有几篇文章把这些记录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高加林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几部关于大学生活的经典文学作品来,其中最有名的《未央歌》还是岛上作家的作品,写的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故事。
读者们就对大学生活不感兴趣么?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摆在高加林面前的是一大批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这要是不来几锄头,那就太浪费了。
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他打算用电视剧里的高双星为主角,再夹杂一些《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的大学时光,写一篇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中篇小说出来。
这篇文章将以讴歌青春为主题,所以高加林原本想取名《青春万岁》,下笔前才想起来,这个名字王蒙已经用过了,这部作品写于五十年代,讲述了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
《青春万岁》不行那就只能换一个,碰巧那天高加林听到学校广播里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任雁演唱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词里那句“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觉得这首歌的歌词简直完美反映了他想要在这篇小说里表达的主题。
于是便决定用《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作为这篇小说的名字。
小说主角叫孙少平,出生于陕北一户贫困农民家里,高加林直接借用了《平凡的世界》的设定,只是把时间往后挪了点。
倒也不用怕路遥骂,因为自己现在所处的就是路遥作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没有那个笔名路遥的作家。
一开场,孙少平和父亲孙玉厚正在村头地里劳作,忽然听到村里人喊,邮递员送大学通知书来了,孙少平考上了沪上的大学!
这个片段,高加林照抄了志鸟村的《重生之神级学霸》中《鹅父》那一章,这章写的实在是太棒了,把一名木讷老实的乡村父亲,听到孩子考上大学的喜悦描绘地淋漓尽致。
好的文章讲究龙头凤尾猪肚,开局一定要惊艳,老父亲那个像大鹅一样的跑步姿势绝对可以让审稿编辑眼前一亮。
随后,孙少平拿着孙家村乡亲一分一毛凑出来的钱,先坐驴车,再换班车、火车,一路从陕北的山村来到繁华的沪上。
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长着茂盛庄稼的关中平原,浊浪滚滚的黄河,小桥流水的江南,车水马龙的沪上像电影画面一样依次从车窗外闪过,景色的变化也暗示着孙少平的人生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来到沪上学院,孙少平结识了很多新同学,京城来的钟跃民高干家庭出身、是个理想主义者;安云省来的宋运辉才十六岁,是个天才少年;和宋运辉同省的虞山卿市侩气颇浓;来自东北的周秉义老气横秋、喜怒不形于色;汉东省的祁同伟是个大帅哥.....
女生这边,田晓霞洒脱大方,像个男孩子一样,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周晓白家境优越,有股子大小姐的娇气;周蓉热爱诗歌,十分向往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部好的小说,角色塑造至关重要,高加林选了这么几位特点鲜明的角色,这部小说就成功了一半儿。
接下来就是他们在大学里发生的各种事儿了,一开始,家境贫寒、见识狭窄、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孙少平非常自卑,和这些个性迥异的同学发生了不少误解和冲突。
孙少平在这些冲突中慢慢成长,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钟跃民、田晓霞等人也发现了孙少平身上的亮点,大家慢慢地就成了朋友。
在小说的结尾,孙少平和钟跃民、田晓霞、宋运辉、祁同伟等朋友在操场上听着学校的广播,合唱起了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高加林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完成了这部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把稿子认真誊抄一遍,发挂号信寄给了京城的张立峰,请他帮忙指正。
又过了半个月,高加林收到了张立峰的回信,信中对这部小说赞不绝口,“加林同学,你的进步让我刮目相看,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时间,你就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
“这部小说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完全达到了发表的水平!”
“考虑到这部小说描述的是沪上大学生的生活,所以我推荐你给这几个杂志社投稿,首先是金陵的《青春》,这本杂志创办于1979年,宗旨是‘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
“还有你们沪上的《萌芽》,这是国内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巴老给他们写过祝词‘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你现在就是文学界的一株嫩芽,给《萌芽》投稿正合适。”
“......《青年文学》......《沪上文学》.......”张立峰给高加林推荐了一大堆杂志,还附上了通信地址。
看完这些杂志名单,高加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萌芽》,因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