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发怒
第75章 发怒
此时,在皇家校场这边,朱见济听了兴安的传话后,顿时便被气的火冒三丈。
自打穿越到这大明朝以来,朱见济便对那些弹劾的言官感到愤恨。
这些人这些人平日里不干正事,就知道鸡蛋里挑骨头,朱见济被气的在原地来回踱步。
看着他现在的样子,一直满目愁人常安,却反而忽然笑了出来。
这太子绝对是皇上亲生的,就连发怒时候的样子都是如出一辙。常安忍着笑意走上前去,轻声的对着朱见济说道:
“太子殿下啊,您莫要动怒,这些言官只不过是被人当了枪使,还不自知罢了。
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把这校场的事情处理好,莫要让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抓住把柄。
按照我大明的规矩,这弹劾奏章都是有时效性的,过了时效,这些弹劾便如那无根之水,再难以掀起波澜了。
要是他们实在不依不饶,也可以让陛下直接给他们打回去……那……那也行。”
“哎呦,我说兴安叔叔啊!你说你给他们打回去了,他们就不能继续弹劾啊!这些言官什么样你心里不清楚吗?
他们得到一件事,就跟狗咬住骨头似的,不把肉啃干净绝不松口。”朱见济皱着眉头,满脸都是不耐烦。
而常安则是被朱见济这一声“兴安叔叔”给叫得愣了一下。
在整个大明朝,大家都是称呼自己为兴安公公的,就连之前的朱见济,在正式场合也是那么称呼自己。
而此时这一声“兴安叔叔”,则是让兴安心中泛起一丝别样的情绪。
常安微微叹了口气:“殿下啊,这一声‘兴安叔叔’可莫要再叫了,不合规矩。
“本太子才不管这些规矩不规矩的,那些言官弹劾太子就……就就讲规矩了?!臣参君就讲规矩了?
兴安叔叔啊,你告诉本宫,都谁弹劾我了?我现在就带着我这五百名家丁,我用火药包,我给他们府院炸飞我……!!!”
朱见济越说越气,作势就要往外走,常安见状,连忙拦住他:“哎呀殿下啊,这事是万万不可啊!
若殿下真的这般做了,那可就中了那些人的奸计了。
他们弹劾殿下本的本意,就是想让殿下做出冲动之举,落下把柄,您这真的去了可就真的中了他们的计了!”
朱见济停下脚步,但依然很是生气:“那难道就任由他们这般污蔑,本太子还不能反击了?不行我可咽不下这口气!”
常安耐心地劝解道:“殿下,此事不宜打草惊蛇,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还从长计议个屁啊,兴安叔叔啊,你不知道这些个言官每天啥正事都没有,不是想着弹劾这个,就是想着弹劾那个的。
啊……只许他们弹劾我,咋我就不能弹劾他们啊?不行!我今天就要弹劾他们诬陷储君,大逆不道!我现在就去上书去,弹劾他们……”
朱见济这一次,是真的被这些人给彻底激怒了。
想想瓦剌人就在城下围着,弄得整个京师人心惶惶的,而这些言官却在此时忙着弹劾自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他越想越来气,于是命令那些正在训练的队伍,拿好炸药包,便朝着那些个言官们的府邸冲去。
兴安见状,吓得面无血色,扑通一声跪在朱见济面前,苦苦哀求道:
“殿下啊,此乃极端疯狂之举啊!若真这么做了,殿下将背负千古骂名,且会引发朝局大乱呐。
那些言官虽可恶,但不能以这种暴力血腥的方式去报复啊。”
朱见济摆了摆手:“你告诉我弹劾我的那些官员都有谁!”
“哎呀太子殿下啊!奴婢不能说啊,我大明是有规矩的,这……我不能说啊这……”
“行啊!那我也不问你了,我一路走过去只要是言官的府邸,我就用炸药包把他家大门炸了,本宫倒是要看看,他们能把我怎样!”
“走!跟着我去炸人去!”
说罢朱见济一招手,便带着人拿着炸药包便走了出去。
兴安一瞧事情闹大了,自己怎么拦也拦不住于是便于是便急忙起身,跌跌撞撞地朝着皇宫方向跑去。
他边跑还边想:此时唯有陛下,能够制止太子这般疯狂的举动了。
到了皇宫之内,他将朱见济的处理方式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朱祁钰,谁知朱祁钰知道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开心的大笑了起来。
“兴安啊!你不要管他了,让他闹去,那些言官平日里就知道聒噪,弹劾这个弹劾那个,如今也该让他们尝尝被人威胁的滋味了。”
“可陛下啊!太子殿下这要是真的把炸药包扔出去了,到时候炸死了人,那可怎么办啊!”
朱祁钰摆了摆手:“无妨,这小子平日里被那些言官弹劾得憋屈,如今不过是想发泄一下罢了,放心他是不会伤人的。”
这边,朱见济此刻带着一百名已经训练一整天的前锋部队的那些宦官们,气势汹汹地来到了那些宦官居住的街道。
外面的那些个过路的百姓们看到这阵仗,吓得纷纷避让,生怕被卷入这场是非之中。
朱见济站在街道中央,看着那些紧闭的言官府邸,便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这都什么时候了看看你们这些官员家,就连大门都是雕梁画栋,奢华无比。
平日里弹劾本太子时大义凛然,仿佛只有你们才是一心为国的忠臣,可如今国家有难,你们除了弹劾之外,还会做些什么?
朱见济越想就越激动,于是对着那些紧闭的大门大声吼道:“里面的人听着,你你们已经被我包围了!
我奉劝你们,在本太子还没有完全失去耐心之前,主动出来认罪,否则我就踏平这个府邸。”
此时,街道上的那些平民百姓们,听到了朱见济的怒吼,立马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朱见济和那些,紧闭着大门的言官府邸。
此时,周围的一些百姓们也都开始互相交头接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