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编纂《永乐大典》
第67章 编纂《永乐大典》
冲完澡,徐长安回到房间,便见素娘躬着腰正在整理床铺。
于是微笑着上前,从后面搂住了她的腰,而且还故意使坏往前顶了顶。
“啊!”
哪知,素娘今晚的反应有点大,口中发出了一声尖叫,慌慌地转过身。
“呃?”
这下,徐长安终于看清了对方的模样,并不是素娘。
只是二女的背影看起来有点像,一时间竟然认错了人。
“奴婢参见侯爷!”
那女人一脸羞红,忙着福了一礼。
“嗯,原来是你……你叫什么名字?”
徐长安认识这女人,正是查抄严青府时的其中一个小妾,当时他只是吩咐手下送到侯府,却没问名字。
“回侯话,奴婢小名莲香。”
“莲香,好名字……素娘让你过来的?”
“是的侯爷。素娘姐姐今日有些咳嗽,便吩咐奴婢过来侍候侯爷。”
还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女人。
之前,莲香反应大是因为猝不及防,本能的反应。但,自她被送入侯府时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虽然是徐长安带头抄了严府,但她却没有一丝恨意,反倒还有些感激。
毕竟她又不是什么正房夫人,只是个小妾。对于一些男人来说,她们的身份与歌姬舞姬并没有多大区别。
一些大户人家,甚至包括朝中一些大臣之间有时候甚至会彼此交换小妾,也或是将小妾送给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
因此,很多小妾是没有归属感的,正如一叶浮萍,自己也不知道将飘向何方。
严府被抄,莲香本来是要被送去教坊司,从此沦入风尘,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人尝。
如今却被送到侯府,虽是婢女的身份,但是莲香却感觉比以前的日子幸福多了。
在这里,没有一众妻妾间的勾心斗角,吃穿不愁,也没多少事情可做,而且还令得莲香眼界大开,见识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因此,她心里是十分庆幸且感激的。
“侯爷,时辰不早了,奴婢……奴婢替侯爷宽衣。”
“嗯!”徐长安点了点头。
脱下了徐长安的衣服之后,莲香羞红着脸,也跟着褪下了自己的衣衫。
她的肌肤很白,体态略略丰腴,纤腰,丰臀,这也正是徐长安喜欢的类型,也难怪素娘会安排她过来。
“莲香……”
徐长安将她搂到怀中,吻住了她一双温润的红唇。
不久后,屋子里便响起了一阵细微的莺歌燕语之声。
春意浓浓。
接下来的日子,徐长安又开始忙碌起来。
皇家商贸的创建进展很快,一众藩王已经纷纷回到藩地着手准备,包括各地的皇亲国戚也在积极配合推进进度。
比如开矿、选址、招聘人手等等。
另外,徐长安之前所说的皇家物流也在同步推进。
其实组建物流反倒还容易一些,一来,官道上有现成的驿站,一般间隔二三十里便有一个。
只不过,大多安稻驿站的规模并不大,如果要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便需要扩大规模。
至于押运货物的人员,根据徐长安的提议,可以让各藩王府各自派出少量亲卫领队,另外再招募一些押送人员,朝廷方面也在驿站增加人手协助。
不过这样一来,扩建驿站以及增加人手势必就会增加国库的负担,定然会有大臣跳出来反对。
解决方案就是各驿站以后的所有开销,包括驿站人员的俸禄,不再由国库支付,改由皇家商贸局来支付。
简单来说,等同于承包了官方驿站。
要是别人提出这样的方案,朝廷自然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毕竟,驿站自古以来就是朝廷的一条大动脉,其最大的作用是给传递各类情报的官员、差役提供途中食宿、换马。
特别是发生战争时,朝廷必须要及时了解战报,以便及时做出决策或是战略调整。
这时候,驿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八百里加急情报,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驿站的特殊性。
送情报的差人带着加急情报,快马加鞭,抵达驿站之时马上换人、换马,而信件不停,一天十二时辰都在跑。
遇上路况好,天气好的时候,别说八百里,一天一夜跑上个一千里都有可能。
所以说,如此重要的驿站朝廷怎么可能放心交给外人?
但,皇家商贸局却是朝廷自家的产业,正如织造局一般,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锅里的,一众大臣自然没有理由反对。
重要的是,驿站原有的功能不会有变化,依然还是朝廷派人来管理,而国库却从此少了一大笔开销,可以将省下的银子用到别的地方,何乐而不为?
除了这些,一些矿产丰富的地方也开始陆续建造大型的炼钢厂,并配套建造水泥厂。
炼钢会产出大量炉渣,而这些炉渣正好用来生产水泥。
然后,再用这些水泥逐步改造官道,令得官道变得更加平坦,下雨也不怕泥泞,如此一来,运输效率自然会大幅提升。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优先改造一些交通要塞。
下一步的计划,便是轨道交通。
有了蒸汽机,轨道交通便已经不算什么难题了,只是现在还顾不上来,毕竟各方面需要建设的东西太多了。
这日上午,徐长安来到了翰林院。
目前,翰林院接了个大活:编纂《永乐大典》。
一开始,朱棣本打算起名《文献大成》,后经徐长安提议,更名为《永乐大典》。
如此一来,更加有利于朱棣扬名,毕竟这本文献是以他的年号命名的。
这本大典主要由解缙与姚广孝负责编纂,旨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按朱棣的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工艺、农艺等等诸多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历史上,这套大典累计三千多人参与,耗时数年,全书共计两万多卷,约三点七亿字,汇集了古今各类书籍七八千种,被后世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但是,历史归历史。
徐长安的野心更大,他也参与了此书的编纂,只是没有负责具体事项,而是提出了不少提议,以及提供了不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