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君养成日记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章 小高炉

最新网址:m.xyylz.com

文人傲骨也好,邀直买名也罢,儒家文人的风骨,在很多时候还是可圈可点的。

皇帝训话传遍之后,数不清的官员纷纷上折,言称穷兵黩武之害,甚至直言皇帝重武,必然会让大明有覆灭之祸。

儒家文臣也是有底线的,皇帝要整饬京营,他们可以无所谓,毕竟京营各卫确实烂的可以,皇帝不怕花自己银子,也要让京营风气转变,对京城防备,终归不是坏事。

但是皇帝整饬京营的目的竟然是要穷兵黩武,这很显然让他们难以接受。

皇帝重视武事,更是触动到文臣那根敏感又脆弱的神经,让绝大多数文臣感觉到自己的底线被挑动。

这时候如果还不跳出来,展露自己的文人风骨,那岂不是有愧圣人教诲,枉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

不爽就该直言,哪怕被贬谪,被罢官,或者被廷仗,他们也无所畏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恪守信念。

至于廷仗,那是文官梦寐以求的荣耀,如果屁股上被打下一块肉,甚至可以风干腌制好装裱起来,挂在屋子里,作为自己不畏皇权,不肯屈服的伟大政绩。

对于文官而言,他们不怕皇帝暴跳如雷,怕的是冷暴力。

或许他们以前还不知道什么是冷暴力,那么现在知道了。

所有的奏折全部留中,皇帝对于不想处理或者不愿意搭理的奏折,采取留中处置,是常事。

所有上了折子的官员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辛辛苦苦,引经据典,写的慷慨激昂的奏折,皇帝连看都没看一眼,就被留中了。

这事不稀奇,作为精力旺盛的战斗鸡,奏折石沉大海,还可以在朝会上说。

然而上次朝会,皇帝面对别的所有问题都会作答,可只要牵扯到武事,只要说到京营和穷兵黩武之害,皇帝的回答永远只有三个字。

知道了。

然后……没有然后。

既不雄辩,也不愤怒,身为臣子,难不成还能逼着皇帝表态?

也不是没有御史追着问,但是回答依旧只有‘知道了’,多一个字都欠奉。

这跟无数只拳头狠狠打了出去,原以为自己会击中铁板,让自己痛不欲生,随后发现,他们击中的是棉花。

那种难以言喻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所有准备舍命直言的清流们。

没办法,他们拿皇帝的冷暴力屁的办法没有,那就只能找内阁。

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国事的大臣,现在眼看着天下就要出大乱子,你们身为辅臣还装聋作哑?

纸糊的三阁老一个死了,一个走了,现在首辅位子上还有一个,你要是没点作为,趁早滚蛋。

刘珝很郁闷,但是他也知道,这事要没个交代,用不了多久,弹劾他的折子就能摆满一整个屋子。

成化皇帝修仙问道,朝中大臣随遇而安,然后被外面骂成纸糊阁老,泥塑尚书,刘珝至少觉得自己挺冤,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他不断受到万安和刘吉的攻讦,早已疲于应付。

现在来了个野心勃勃的新皇,刘珝觉得自己的心好累。

内阁议政室内,几位阁臣扯来扯去,也没扯出个结果,其实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们就算扯出花来也没用。

但是不扯不行啊,满朝无数双眼睛直勾勾瞪着他们呐。

刘珝叹息:“还是面圣吧,不管怎么说,陛下也不能装聋作哑。”

几位阁臣纷纷附议。

群臣激愤,物议纷纷,内阁已经被满朝架在火堆上烤,皇帝要是再不给个说法,几位阁老严重怀疑,要有御史清流,准备撞柱死谏,搏一个名垂青史了。

朱佑极坐在御桌前仔细看着奏报。

不是官员奏报,而是来自集墨研究院。

在朱佑极心里,武事、文治、民生、科技,四者不分轻重。

这是一份关于蒸汽机的报告。

如果说珍妮纺织机的出现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蒸汽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向了高潮,也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最具有标志性的产物。

身为穿越者,必点科技树,那么蒸汽机根本不可能绕的过去。

蒸汽机太重要了,不说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光是军事用途,朱佑极都必要要把蒸汽机给弄出来。

试想一下,从南都到北都,两千里地,运送一万石军粮需要多少劳力,这一万石军粮送过来,还能剩多少?

同样的道理,从北都到各个边关,输送物资,兵源,军械,辅兵又要多少?

而这些只要蒸汽机出现,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只不过蒸汽机这玩意,哪怕朱佑极给出了全套图纸,想要在如今这个时代实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朱佑极的保守估计,是十年!

现在还不到五年……

集墨研究院那边竟然解决了所有问题,大明的第一台蒸汽机即将问世!

朱佑极岂能不激动,尽管奏报上说还存在些许小问题,但都问题不大,研究院那边准备将早已准备好的十里铁轨铺上,进行第一次试车。

朱佑极批复:命密云那边兴建五百座小高炉,募工三千,全力以赴炼制轨道钢材!

早在四年前,朱佑极就派了三十几人去往密云,并在那边兴建了第一座土高炉,对此成化帝并不在意,地方官府对太子产业自然不敢多问,甚至插手。

经过四年时间,土高炉经过无数次改进,如今这座土高炉日产钢铁两千斤上下,不能跟后世动辄上千万吨产能的钢铁厂想比。

一座土高炉,哪怕比后世建国时期全民炼钢运动时候的土高炉要先进的多,毕竟局限摆在那,能日产一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明代官营炼铁平均额大概在每年两千万斤左右,看上去很多,可换算一下,也就一万吨,这一万吨铁最后能炼出的钢,也就三四千吨,这种产能,甚至还比不上后世一家微型炼钢厂。

密云铁炉,日产一吨铁,如果是五百座,那日产就是五百吨,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产能只会越来越高,到最后一天的炼铁总量,超过现今大明官营一年产量,都不算个事……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