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方腊寨
第8章 方腊寨
两人走了大概一个小时,身周的树林开始稀疏了起来,树林的尽头,也就在眼前不远处。
树林外,是一片橘红色的悬崖峭壁。
峭壁上在风化作用和流水的冲蚀下,形成了十分罕有的丹霞地貌。
汪成伸手向不远处的一座山峰一指,“高老板,您看。山坪上的石堆,就是方腊寨的遗迹。”
高盛荣顺着汪成的手指看了过去,只见峭壁旁,有一条两人宽的栈道,一直通向一座奇峰突起的高峰。
高峰上,隐约间能看到一条人工修葺的阶梯,一直通到山顶上。
在那座高峰中间的位置,有一处不大的山坪。
山坪上,似乎堆着很多石块,看上去确实像是一个遗迹。
高盛荣见状,连忙催促道,“快些走,我们上去看看。”
说完,他就急不可耐地向前走去。
这时,汪成突然伸手拉住了他,“高老板,且慢。还请听我说一句。”
高盛荣不明所以地转过头,“你说。”
汪成脸上的神色变得十分凝重,“一会儿上山后,你可要留心脚下,可不要为了看东西而马虎大意丢掉了性命。这里可不比之前,往年常有人失足掉下悬崖。一旦掉下去,那就是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高盛荣见他说得严重,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好,我听你的。”
汪成闻言后,从腰间解下了一截绳子,然后把绳子的一头递给了高盛荣。
“你捆在腰间,我们两个也好有些照应。虽说没什么大用,但好歹算是一道保命的东西。”
高盛荣点了点头,接过绳子后,便连忙系在了自己的腰间。
见到他绑好绳子后,汪成便先向悬崖边的栈道走去。
高盛荣快步跟了上去,尽可能地让两人间的绳子,保持一个半松不紧的状态。
栈道的旁边就是万丈深渊,在上面只能看到底下那一片树冠形成的绿色海洋。
不止如此,栈道上的山风,似乎也比别的地方厉害不少,直吹得高盛荣的衣襟猎猎作响。
汪成为了安慰高盛荣,故作轻松地说道,“别忘了,玉清道长可是说你日后不会有大坎坷的。他可是得道真人,是不会看错的。”
不过,他似乎安慰错了人,高盛荣在后面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害怕。毕竟前世的他,比这种还要夸张的场面,也见过不少。
汪成作为一个当地人,走得倒是十分稳健。
不过这样一来,速度倒是慢了下来。
高盛荣也不着急,脚踏实地地慢慢跟在他身后。
差不多半小时后,两人终于走到了那座高峰下的一块坪地处。
汪成擦了擦头上的冷汗,走到一块石头旁坐了下来。
他拿出一个装水的竹筒,递向了高盛荣。
“高老板,喝点水休息一下。”
当他看到高盛荣的模样后,顿时愣了一下。
“高老板,你怕是常爬这种山吧?”
高盛荣点了点头,“你们怎么不在山崖上装一条铁索,这样一来这路岂不是更加好走了?”
汪成摆摆手,“山上的道长不许,说是怕游人多了,无故多生事端。”
高盛荣微微皱了皱眉头,他总感觉这里面的事情,似乎有些不简单。
他伸手接过竹筒,打开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让他的精神一振。
同时,他脑中灵光一闪,难道那些道士,也知道方腊宝藏的事?
这里修建道观的历史,能追溯到唐朝。
北宋末期方腊的事,他们应该都知道才是。
说不定方腊起义时,队伍中就有齐云山的道士。
要真是这样的话,山上的宝藏还在不在,那就不好说了。
两人休息了一会儿后,就打算继续向上爬。
通往山坪的路还算平整,坡度和普通楼梯差不多。
所以,高盛荣便解下了腰间的麻绳。
汪成见状,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收回了绳子,重新缠在了腰间。
“高老板,一会儿上山后,我们休息一会儿。后面的路不怎么好走,我们要一口气爬过山顶,到对面的洞里去。”
高盛荣答应了一声,从山石阶梯上站了起来,“那我们走吧。”
汪成答应了一声,当先登上石阶向上爬去。
刚走到一半时,高盛荣突然停了下来。
他看到路边的山壁上,似乎被人为挖去了一块。
他叫停了汪成,然后踩着路边的杂草,走上前查看了起来。
那块方形的区域里,刻着不少字。
字迹大部分已经模糊不清了,不过最后的落款,倒是还能看清。
绍兴八年秋,东叟题。
高盛荣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了这个东叟是谁。
他应该是从歙县走出去的一个官员,名叫汪若海,累官直秘阁,知江州。
而绍兴九年春,应该是他刚守完母亲的丁忧之期。
高盛荣顿时啧啧称奇起来,这个汪若海可不简单,绍兴年间的主战派,曾经提出过,“为天下者,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
他到此处来的目的,似乎有些耐人寻味了。
可惜,石刻上的字迹都已模糊,高盛荣判断不出他和方腊寨有什么关系。
不过,看这方腊寨的大小,即便他们一直残留到绍兴年间,怕是人数也不会很多。
大概率,这个汪若海只是来此游玩的,可能受到某种触动后,才提出化盗贼为我用的那篇《平寇策》。
高盛荣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一路上,他还发现了好几幅石刻,不过这些石刻残破得更为厉害,完全无法识别出来。想来这些应该都是比南宋更早的石刻。
很快,两人就登上了山坪。
这块山坪的面积不大,大概也就两亩地的样子。正中间,是一堆不规则的石块。
高盛荣走到石块边,仔细翻看了起来。
这些石头,和山体是同一种颜色,应该就是从附近开凿出来的。
石块间的结合处,有不少灰白色的泥浆,这应该是古代建筑上常用的糯米砂浆。
而地上残留的瓦片,都是灰色的泥瓦。
瓦片整体扁平,和徽州地区标志性的小青瓦大有不同。
根据瓦片的样式大小来判断,高盛荣能断定,这应该是宋代时期常见的酝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