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宁化府夜宴真相出水 东大殿礼佛往事拂尘
第15章 宁化府夜宴真相出水 东大殿礼佛往事拂尘
腊月二十三,太原宁化府。
且说这腊月二十三小年夜,远在太原府的雷震,易昶等人受宁化王朱奇㶏的邀请,在王府内参加夜宴。
这宁化王不是别人,正是第一代晋王朱棡的第五子朱济焕的后人。当年朱济焕被封为宁化王,后世子孙世袭至朱奇㶏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论辈分,这朱奇㶏应该与宪宗朱见深同辈,嘉靖小皇帝见了也要喊声堂爷爷。只不过远堂分枝,早就与那紫禁城里的人疏远了很多。
这宁化王朱奇㶏向来不参与任何地方政事,只是个悠哉享乐的郡王,但为人豪爽善于交际,并且还是一位地道美食家。菜肴烧的多精美且不说,但要说起他亲手酿造的陈醋可是响遍了整个太原府。
雷震便是宁化府中的常客。这夜,雷震带着苏溪,柳三郎,易昶,铁菊花,杨维聪等人进了郡王府。一阵寒暄介绍之后,众人落座。
“诸位新朋旧友,不论因公因私,都是远道而来。进了我宁化府,皆是我朱奇㶏的坐上贵宾。来来来,借此小年夜,诸位能够在寒舍一聚,也是本王之荣幸。你我满饮此杯,不负这良辰吉日!”朱奇㶏端起酒杯礼节性的一饮而尽。
众人见状,纷纷起身,一一回敬。
“来来来,尝尝本府的菜肴合不合大家的胃口。这是过油肉,苏姑娘你先来。”
苏溪微笑的拿起筷子,夹了一口嚼在嘴里:“嗯嗯,好吃好吃,王爷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
“哈哈,非也非也,老夫已经有五年不下厨了,这道菜是我专门从京师请来的大厨做的。本府这位大厨,可是伺候过皇上的哟。”
“是嘛,那我们可要好好品尝一下。”杨维聪一边说一边拿起筷子。
众人见状,也纷纷放下矜持,抄起了吃饭的家伙。唯有雷震端起酒杯:“郡王,老夫今日带朋友前来叨扰,也就不跟您客套了,我先敬郡王一杯。”
“雷大人说的哪里话,你我相与多年,早已是兄弟之情。你的朋友,难道不是我的朋友?来来,尽管喝酒吃菜就是了。”
不一会儿屋子里的气氛便热闹了起来。可唯有铁菊花一脸的无奈,易昶看在眼里,坏笑道:“咋了,郡王府的酒不烈,还是这陈醋不够酸?”
“你别忘了正事儿,别只顾着喝的烂醉如泥。”
“我心里有数,放心吧婆娘。”
“易兄弟,你们俩在嘀咕什么?是不是嫌本府的菜肴不够美味?还是这老白汾酒不够香醇?”
易南山与铁菊花急忙起身:“王爷,看您说的。晚辈虚度光阴三十年,吃过的珍馐美馔不多,今日在王爷府,既让我开了眼,也开了胃。来!晚辈再敬王爷一大杯!”
“这后生可真会说话,好,本王陪你再满饮一杯。你这神态言语,让本王想起了一个人,太像了简直。”
易昶一听这话,酒醒了两分。问道:“还请问王爷,晚辈像您的哪位朋友?”
“今天好日子,不提这些,你我畅饮,畅饮!”说完,一饮而尽。
易昶一看没法再问下去,也干了酒。停顿了一下,问道:“王爷,刚才听您说,烧菜的大厨还伺候过皇上?”
“当然,史大厨可是厉害的狠,伺候过两代先皇帝,也伺候过先皇太后,那可是当年御膳房第一厨。”
“王爷您可真是幸运,不知这御厨如何到了贵府里,王爷您可要给我们讲讲,能到御膳房挖人的,天底下估计还没有第二个。”
“哈哈,易兄弟有所不知,我与史大厨是老相识。当年皇太后来我山西进香拜佛时,他就随行其中。后来皇太后到代州五台山礼佛,一住便是半载。随行百余人,每日的食材都是本王安排人筹备运送的。”
“这些不该是归省府衙门的经管范畴吗?”
“一句话,信不过。”
雷震听到这里,随声附道:“要说起这事,我河道衙门也出了力。”
“雷大人,您且说说。”易昶急忙追问。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急切了解的东西,已经一点一点的迎面而来了。
“当年皇太后礼佛,是因为弘治皇帝病重的原因。这是朝廷上下都知道的事情。母亲担忧自己的儿子,为儿子祈福,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初皇太后不知道听了谁的话,说是只要能在年岁最老的寺庙里念佛吃斋七七四十九日,皇上的病就好了。若论起这寺院道观,举国上下都没有我山西遗存的多。老夫生来喜欢这古物木建,自弘治十年从京师调任山西,我便用整整五年时间,把省辖内所有的寺院古建一一记录在册。这不,没想到派上用场了。”
“还以为雷大人武行出身,竟然还有这般文雅喜好,今日在大人的果园,看到您为了保护古墓壁画,而孤身守护在那里。晚辈除了钦佩,别无他话。我再敬您一大杯!”
其实,一个人在得到别人的夸赞时,都会有一种虚荣心,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大众眼里另类的所作所为,如果一旦被认可,便会热血沸腾。此中滋味,懂便懂了。
雷震喝完酒,继续说道:“其实我山西存世的寺院道观,年代最早只能追溯到唐朝中后期。因为唐武宗李炎时期,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灭法运动。大部分寺庙建筑均被损毁,甚至无一幸免。”
“那最后找到了吗?”
“当然,天下的事,只要用心,没有做不成的。老夫还就真的找到了一座唐武宗之前的寺庙。”
“在哪里?在哪里?庙里有没有唐代塑像壁画?”苏溪迫不及待的问道,旁边的杨维聪也睁着一双期待的眼神。
“就在代州五台县一个村子里,有一座唐朝的寺庙,叫做南禅寺。寺庙有唐塑十二尊,四面墙都是唐代壁画。大梁上有清晰的墨迹记载,唐德宗建中三年重建,距今七百七十二年。”
(文保小常识:五台山南禅寺,是我国乃至全亚洲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殿内塑像均为唐代原作。其形制壮丽,结构简练,用材断面合理,纵横连贯牢固,手法古朴,力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展现了中唐时期的建筑艺术。1961年3月4日,南禅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啊?真的是呀。”苏溪张大了嘴巴。
“那后来,皇太后真的就在那里吃斋礼佛了?”
雷震摇摇头:“随从里面的术士说,南禅寺的“南”与“难”谐音,不吉利,便下旨继续寻找。”
“啊?还有这种荒唐的说法,那然后呢?又找到了吗?”
“老夫早有备选,就在南禅寺东北方向不足百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寺院,叫做大佛光寺。这座寺庙可比南禅寺大多了,寺内修行的和尚就有好几百人之多。后来老夫才知道,那南禅寺之所以能够在唐武宗灭佛浩劫中存活下来,竟是因为它只是一座村庙,根本不在官府的录册里。”
“那大佛光寺也是唐代的喽?”
“只比南禅寺小七十五岁,它是一座劫后重建的寺庙,后来梁架上发现墨迹记载,唐宣宗时期有个叫做宁公遇的女弟子捐资重建的。据老夫查阅史料,这女弟子宁公遇只是一个化名而已,她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唐宣宗的女儿永福公主。因为一段不如意的姻缘,从而被迫出家佛光寺,也因此重资重修。”
(文保小常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南禅寺。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五台山佛光寺作为五台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易昶一听永福公主,点了点头,心想铁菊花当初的猜测是对的。
“你们可知道皇太后还有一个身份?”说完,看了一眼宁化王,示意要不要说下去。
朱奇㶏点了点头。
“皇太后进宫前是广西土司府的郡主,所以,她听说永福公主的故事后,或许也想到自己的身世,从郡主到皇太后,一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于是决定留在佛光寺。如果皇帝身体康复便回宫继续做这个皇太后,如果皇帝有任何不测,便决心不再回宫,留在寺院皈依了。”
“啊?那后来为何又去了资寿寺?”
“礼佛烧香根源上是信仰的问题,可皇太后却把这件事当做了迷信。你们可知佛光寺隶属哪个辖区村镇?”
“五台县呀。”
“没错,五台县豆村。皇太后就偏偏纠结在了这几个名字上?五台,她臆想成了“武台”,豆村,她又臆想成了“斗村”。她竟然说这个地名杀气重,不吉利。”
“哎!弘治皇帝一朝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哪来文争武斗?”
“弘治皇帝到底患了什么病?”
“据说是娘胎带来的病根儿,很难医治。”
“天下有名的医师多不胜数,非要听那些术士的胡言乱语。如果佛祖能看病,那岂不是天下郎中都失了饭碗?”
“后来,随行的小胡太医,说老家灵石县有座资寿寺,也是一座唐代寺庙,并且香火旺盛。太后一听这个名字,立刻一改愁容。后面的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吧。”
柳三郎听完呵呵一笑,说道:“原来是这样,真是辛苦雷大人一番折腾了。今日柳某借王爷的美酒,敬大家一杯。明日,我就要带师妹回平阳了。今夜举杯预祝诸位新春吉祥,待他日春暖花开时,再回太原府拜访王爷及诸位好友。”
“明日就要回平阳?我还答应苏姑娘到晋祠去看宋塑呢。”杨维聪有些失落的说道。
“来日方长嘛,柳某替师妹先先谢过杨大人了。”
众人举杯。
此时的易昶虽然又得到了关于“永福东殿燃佛光”的答案,可自己最终的那种推断还是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而此时,有如神助的干哥哥杨维聪又给了易南山一个大大的瓜。
“既然今日聊到了孝穆皇太后的事,杨某还是孩童时,可就听说她是我们固安人,后来如何又成了广西土司府的郡主了呢?”
雷震哈哈一笑:“老夫差点忘了,杨大人与朱大人是同乡,哈哈!”
“哪个朱大人?难道是当年辞官归隐的太傅朱嬴?”
“成化十一年,老夫时任太子少傅,朱大人掌管北镇抚司衙门。那年秋季海子角狩猎场,太子遭遇野兽袭击,是朱大人将野兽制服,否则我这个少傅的脑袋也就搬家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结识了辛向阳辛大人。后来少保时强,诬陷太子和朱大人,最后被汪直揭穿了时强女真奸细的身份。太子登基后没多久,朱大人便辞官了,至于你说的孝穆皇太后和朱嬴的事,当初朝廷上下都知道,朱嬴奉命广西瑶部平叛,土司府一行人,包括纪氏都在押解回京的队伍里。后来,成化帝查清土司府被人诬陷,便赦免了全族,哪成想圣旨还没等到,气节刚烈的土司府上下都因其族长的含冤病故,纷纷跳江自尽了。”
众人听到这里,一个个瞠目结舌。
“后来,朱大人救活了纪氏,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是将孤苦伶仃的她送进宫里,想在尚宫局寻个差事。进宫的当天,阴差阳错的被万贵妃撞见了,并收了她做安喜宫的侍女。那时候还叫万安宫,后来成化帝宠幸了纪氏,并诞下龙子,才把万安宫改成安喜宫。但是这期间朱大人没有透露纪氏的真实身份,一直以表兄妹自称。”
“这可是欺君之罪。”
“所以说,后来朝野上下就有人怀疑太子的血统,想要弹劾太子。这一切都被万贵妃按下了,这时朱大人没办法才把纪氏的身份告诉了万贵妃。可聪敏的贵妃娘娘早就知道了纪氏的身份,因为手里有了过继给自己的皇太子这张牌,就一直没有拆穿她。直到万贵妃殡天的头一年,才把真相公布于众。”
众人跟听故事一般。
铁菊花叹了口气:“原来是这样,万贵妃和纪氏都够可怜的。一个为了活着,亲生儿子不能养。一个为了活的更好,养着别人的儿子。要怪呀,就怪那个朱大人,早点把真相说出来不就得了,兴许还真能和纪氏成了一对呢。”
“就是就是,那个朱大人着实可恨。”苏溪打抱不平的附和道。
“其实,最为难的是朱大人,阴差阳错之间,换做谁,都说不清楚。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所以弘治皇帝一登基,朱大人就辞官归隐了。你们以为朱大人多快活?他只有一条胳膊了。”
“一条胳膊?因为什么事弄成那样的?”苏溪好奇的问。
“都是些陈年旧事,跟你们说,你们也不会明白。总之,朱大人也有他的苦衷。如果他还活着,如今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了。”
易昶脑海里突然闪出当年在大散关遇到的那位白发恩人,同样也是一条断臂。
“大人可听说那位朱大人辞官后去哪里归隐了?”
“这个老夫可不清楚,或许回了祖籍固安,恢复自己的祖姓。与老夫一样,一块田地,一把锄头,有花有草,有酒有肉。”
“恢复祖姓?他不姓朱吗?”
“那是皇帝赐的姓,朱大人祖姓张,进宫之前的单名一个政字。老夫可不是胡说,皇帝赐名,朝廷是有记录的。”
“哦,原来是这样,这位朱大人一生也够传奇的,但愿都有个好归宿吧!”
“天下之大,总会有个容身之所吧。远离凡尘,不谙世事。岂不快哉?好了好了,老夫今日有些喧宾夺主,话说的太多了。来!诸位,今日感谢王爷盛情款待,我们共同敬王爷一碗酒。恭祝王爷新年大吉,福寿安康!”
丰盛夜宴,酒足饭饱,不在话下。
且说众人回到馆驿,易昶兴奋的睡不着了。拿起笔写了一张纸交给铁菊花:“拿出去,放飞!”
铁菊花也感觉出了易昶眼中那股亢奋,拿着纸条走了出去。
易南山坐在火烛前,用笔写着:“朱嬴,纪氏,万贵妃,弘治皇帝。”
易昶闭上眼睛,脑袋里飘荡着那幅《五宗罪》。第一幅,子房南门刺秦王。朱雀门下,张良刺杀秦王嬴政。把字拆开看,朱嬴就是张政,这幅画原来是这个意思。
那么第二幅里面隐藏的又是什么呢?汉章帝和窦皇后同穴而居?他们夫妇俩难道与宪宗皇帝和孝穆皇太后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对于这种查阅史料才能得到的答案,也不必更没有时间去查。因为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史料库--状元郎杨维聪。
于是,易昶将整个事情的经过跟大哥说了一个遍。
杨维聪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感到奇怪,嘉靖那小皇帝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来,也习以为常了。
“大哥,你说的可是真的?”
“你可要清楚,你大哥在翰林院里接触的书籍,可比外面的人多得多。这个,不会错。”
“汉章帝和窦皇后是堂兄妹?若真的是这样,那孝穆皇太后肯定不止今天我们所议论的那两个身份。”
“那还能有什么?她与成化皇帝也是堂兄妹?这有点胡扯了。”
“就算是真的,史官也不可能会这样记载。可是谁又清楚里面的真相呢?对,画画的人,唐寅。”
“唐寅?他不已经死了吗?”
“说的就是,他不会是故意制造谣言,祸乱皇室吧?”
“这一切,或许只有鬼神知道喽。贤弟呀,听大哥一句,不管唐寅画那幅画的目的何为,皇帝让你查清真相的初衷本身就是一种恶。两代先皇帝都已作古,哪怕真有有损皇室颜面的事,也不能把真相公布于众。这会让天下百姓怎么看?再说了,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一个文治,一位武功,我大明江山几十年来至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不能自己给自己脸上抹灰吧?这小皇帝,再这样下去,早晚落个不走正路,亡己亡国。”
“大哥说的也是,真不知朝廷怎么选的他来做皇帝。”
“不选他?你以为还有别的可选吗?弘治皇帝的所有兄弟,不是早亡就是无后,最后只剩这么一个,硬是从武当山拽回来的。学什么道,成什么仙,这样的人做皇帝,我大明江山也真快到穷途末路了。”
“大哥,那日不是说还有一个益王朱佑槟依旧健在吗?”
“他呀?说他健在也行,说他失踪也行。”
“大哥的话我不明白。”
“他们朱家人都是奇葩之才,今晚宁化王会酿醋对吧?这位益王爷会治病,自己采药,自己研磨,并且自己还有医学著作。”
“那不挺好,为何说他失踪了?”
“三十年前,据说益王去了终南山采药,便没有了消息。皇室宗册一直以失踪记录。如果这位益王还活着,也已经是六十几岁的人了。”
易昶点点头,心里思绪万千。
“今日说起皇太后当年去五台山佛光寺礼佛,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来。家父当初在国子监任学正,他的一位学生叫做姚猛的,就在那次随行的人员里。据说,皇太后离开佛光寺,西出雁门关,去了一次应州。”
“应州?正德皇帝击败蒙古小王子的那个应州?”
“是的,就是那里。据说那里有座佛宫寺,寺内有座辽代木塔。此木塔高达二十丈,站在塔顶,北方草原一览无余。此塔九层,层层供养佛祖菩萨,而且心诚许愿,有求必应。”
“皇太后去那里许愿了?”
“不光是许愿,应该是供养了一些什么。后来,正德皇帝也因此去了三次应州木塔,包括那次应州之战。当初蒙古小王子也是得知了正德皇帝的行踪,本想突袭,却没想到被先皇帝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正德皇帝御书一块四字匾额,悬于木塔之上。”
“写的哪四个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