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神秘的时代,轴心文明2
第48章 神秘的时代,轴心文明2
【从秦朝开始,我们只听说过为道德经注注解论,论语注解,却再也没有出现一本新的道德经。】
【纵观世界哲学的发展史,也是同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自从百家争鸣之后,】
【人们总是通过研究圣贤经典,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有更多人认同这个想法,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思潮。】
【而真正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思想却陷入了一个停滞的状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评论区
————个人认为有的人听到善良会嗤之以鼻原因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是孤独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东西存在。
————当然啊,肚子吃满了,话说满了,还能怎么吃,还能怎么说?自然难以产生新的东西,除非跳出这个幻境进行迷思
————轴心时代也算是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
李世民,唐太宗,屹立于天幕之下,他的身姿显得从容而不失威严。四面八方,天幕上正播放着自秦朝到当世的各种哲学观点和思想论述,色彩斑斓的图像与文字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历史的长河正在他面前缓缓流过。
忽然,一行文字在天幕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秦朝开始,我们只听说过为《道德经》和《论语》注注解,却再也没有出现一本新的《道德经》。”
这句话如同投掷在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在场各位智者心中的涟漪。李世民微微侧头,目光锐利如剑,投向跟随他的臣子们。
“众卿,”他的声音响彻宫殿,“历经千年之久,我们仍旧只是注解圣贤之言。对此,你们有何高见?”
众臣默然。一些朝臣皱眉沉思,而其他人则细细品味着天幕上的文字。
终于,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一个身穿朝服的学者面带深思,缓缓迈出人群,他在天幕的光照下显得庄严而执着。
“陛下,”这位学者清晰地表达,“历代智者的思想光芒似是过于耀眼,将我们后人的道路照得太亮,也太窄。它们如深邃海洋,我们徜徉其中,渴望领悟,却忘了开拓创新。”
李世民微微颔首,他的眼神中混合了对经典的敬重与对未知的渴望,脸上浮现出一种冷峻而又微妙的表情。
学者的复合动作继续:“我们或许需要的,不仅是学习圣贤,更是突破常规,追求前所未有的高度。如陛下所言,文明的进化不应止于对过去的崇拜。”
李世民的目光从那学者身上移开,他的视线在天幕上徘徊,似乎在寻找那尚未被发现的真理之光。
【想要进一步解析这个问题,还要从一个概念开始说起。】
【在一九四九年时,德国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名为轴心时代的概念,所谓轴心时代也被称为是不死无名。】
【研究雅斯贝尔斯出生,一九八三年诞生的,这一年,也就是马克思去世的一年。】
【而且这两人同样都是德国级的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很久之前的世界上,曾诞生了很多高度发达的文明,】
【比如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又或者是华夏神话中的三皇五帝文明。】
【他们走出了原始社会,建造了庞大的城堡,他们高度繁荣,甚至诞生了交易和阶级分化。】
【但是无一例外,他们最终都走向了灭亡,趁着消失的无影无踪,】
【世界上的文明就这样频繁,更一直持续到两千八百年前。】
评论区
————汉朝是外儒内法!并非是历史书上的!法家的思想更好的集中权力,秦始皇早已实践过!自秦之后,历朝历代都是实行外儒内法!用儒家来包装,法家来治理,包括现代社会一样,法治国家,同样也是法家的思想,并且法家的理想社会是完全依靠法来治理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精神最求的先前条件不能忽视呀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释迦牟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长安的一处清幽别院里,夜幕低垂,天幕放映着来自远方的奇思妙想,仿佛将千年文明流转跳动于眼前。李白与好友围坐于绚烂的屏幕下,一时气氛凝重而又迷离。
“想进一步探查此一番宇宙洪荒之秘,定要从雅斯贝尔斯之言起始。”李白的声线低沉,略带蛊惑,似是对那概念的回味无穷。
好友凝视屏幕,双目炯炯有神,倒映着光芒:“太白,这天幕所言之轴心时代,冰岛之风,此一年龄,又有何德之风所指?”
李白抬头仰望天幕,神情庄严肃穆。“天幕闪烁之间,映照出雅斯贝尔斯先生在一九四九年所言之棺材板,身上却带着不死不眠之龙。”
他手指轻轻掠过额头,动作中流露出一丝文人雅气:“此时代之说,如一暗流涌动,跨越千年,脱离俗世,成就不死无名之象。”
好友细细端详天幕,耳听其语,心有所感:“那马克思主义之哲学,遇此时代,岂非生生世世,无可逾越?”
李白举杯饮月光,透明杯中映着天幕之影,低声叹道:“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同为德国思考之士,相隔一个世纪的尘埃,而其所思所感,却是相通于人。”
两人互相对望,都用审视的目光去感知那些从屏幕前走过的古文明,它们如流星般划过现实与遐想的界限,留下一道道思绪的痕迹。
“昔有古埃及、亚述,巴比伦,三皇五帝,他们走出古朴,建设城墙,文明之光照耀于世,但终究消散如尘埃。”李白的声音透出一丝悲凉,眸中有着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然而,李白的面容很快又恢复到那副傲视群雄的微笑,仿佛他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变迁:“然而,这些文明的光辉并未完全消逝,它们的DNA埋藏在我们的艺术、哲学与思想之中。”
好友情深款款地点了点头,深知太白之意:“正是,天幕之所以反映此一哲理,正要我们洞悉世界之脉动,把握文明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