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复兴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章 人物追求解读:薛宝钗

最新网址:m.xyylz.com

薛宝钗:权、科举

解读:第四回,“进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出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宝钗进宫侍选,但是根据后来情节应该是失败了。又有后来诗作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志向很远大。再看宝钗的才华和林黛玉难分伯仲,又是家里扛大梁的人,想去参加科举也是很正常的。很多人认为,薛宝钗的志向是嫁给宝玉,从而平步青云。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贾府一天天亏空,入不敷出,宝钗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薛宝钗自然知道贾宝玉并不喜欢念正经书,时时劝说他。宝钗嫁给他,并不算高攀。《红楼梦》亦是“封建时代女子意识的觉醒”,我想最让宝钗烦扰的事情就是皇商出生的她,却不能像男子一般去参加科举,有钱却无权。带着这些烦忧,宝钗更想把这个愿望转移到宝玉身上。最后贾府抄家之后,宝玉终于去读正经书了,宝钗时时的劝说,也让他考到了好成绩。宝钗的才华带着现实感,而林黛玉的才华带着浪漫主义,与名利无关。在此,并不能说孰是孰非。很多人认为,宝钗劝说宝玉多了解一些仕途经济学问,是宝钗太封建,其实不然。首先,书中并未设定时期,科举仍然是知识分子的正途,而且贾府也需要出贵子,靠着仕途重振家业,光宗耀祖,而不是一直靠祖辈的基业。

其实在科举制度之前,有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人才,靠的是群众名人的口碑。后来到隋朝才开创了科举制来选拔人才,武则天时期,又开创了武举和殿试,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变成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变成了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思想的工具。最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了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的乡试,中央的省试、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省试第一名叫“省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充满了进步性,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尽管后来越来越腐败。这么多年来,只是在太平天国有过女子参加考试的例子,薛宝钗也体现出非主流人士,比如未能参加仕途的曹雪芹,对科举制的思考。同时,在黄梅戏中也有两处最为出名,分别是《天仙配》和《女驸马》,刚好可以对应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追求。如果从历史上看来,宝钗代表的隋朝和杨坚,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开创了科举制度。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科举题目,如何看待“女子无才便是德“?对于宝钗这样严格遵守封建礼法与传统道德的人来说,不是会有违儒家的教诲吗?其实,这句话只是教会女子做人要谦卑,”无才“应当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无才“,而不是真的”无才“。就像诸葛亮娶黄月英,就只是看中了她的才华,而不是以貌取人。所以,不要拿这句话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