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红妆扶龙局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 应对之法

最新网址:m.xyylz.com

楼兰兵变的消息传入了长安。

李隆基收到由楼兰长史张修亲手书写的塘报之后非常震惊。

塘报中张修将这件事情和九年前的那件事情联系了起来,张修在奏折中建言红妆的势力已经渗透非常之深,是大唐最大的威胁,朝廷应该重视红妆的势力。

李隆基非常重视张修的建言,这些年来他最担心的那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他命令张修察查此事,务必将蓝羽擒获。

张修此次平叛有功,赏赐百金,下旨给张修临时专断之权,并且命令安西节度使苏正见全力协助张修。

此次兵变已经预示着安西的局势并不是原来安定的景象,红妆早已经渗透进入唐军,存在无法预知的变数,众臣商议之后,提升了安西的军备等级,在安西全力缉捕蓝羽。

李林甫本来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在发生楼兰兵变之后,便和红妆之间原来就很隐秘的联系完全进入蛰伏状态,扶龙山庄依然没有掌握到确凿的证据。

李亨决心要铲除红妆,便将张修调任楼兰,张修也不负众望,破获了楼兰兵变,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之后,李亨准备将西域红妆之事禀告李隆基,因此李亨秘密拜见了李隆基。

没有人知道此次李隆基和李亨商议了什么内容。

楼兰兵变之后,京城漕运中断,除了提升边镇的军备等级之外,李隆基立即召集众臣,商议漕运中断之事。

这一次李隆基是非朝会时间召集朝臣,众臣皆觉得有紧急情况,有些敏锐的朝臣将楼兰兵变的消息与九年前发生的事件联系了起来,不由得心中吃了一惊。

李隆基驾到,众臣山呼万岁。

李隆基环视一周直接进入了主题,“众卿,漕运断绝,关中百姓陷入缺粮境地,朕欲尽快回复漕运,众卿有何良策?”

李林甫是朝廷右相,出班奏道:“陛下,最主要的就是疏通漕运,臣以为从禁军中抽掉人手赶往工地,并且从东都调集粮草,虽然官道运力有限,但是以少集多,能够暂时缓解燃眉之急。”

“太仓存粮还有多少?漕运修通还需要多长时间?”

李林甫道:“太仓存量还有二十万石,田原渠缺口为十五丈,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抢修漕运,有没有其他办法补粮。”李隆基似乎要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众臣眉眼低垂,陷入了沉默。

刘羡之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目前要依靠陆路进行补充。”

李林甫眉头微皱,似乎对刘羡之的建言有些不解,“刘大人,目前漕运断绝,陆路运输与往常相比货物增加了十倍,潼关拥堵不堪,每天进京的粮食不到三千石。”

刘羡之道:“臣有一个法子,可以让陆路运输的粮食增加到一万石。”刘羡之似乎成竹在胸,心中早有计较。

李亨对刘羡之似乎很有信心,道:“若能有一万石,到还能够接续目前紧张的局面。”

众人将目光投向了刘羡之,想听听他究竟有怎样的智计。

刘羡之略微思索,从容道:“陛下,臣以为,其一,对除了粮草之外的货物收取重税,对运输粮草的商行不收税并且进行奖励,运输三十石粮食奖励一石,其二,朝廷还要鼓励民间运力,只要加入运粮队伍,都可以获得朝廷的奖励。”

“此法可行。”

“此举甚好!”

几位大臣听完刘羡之的建言之后,发出了几声赞叹。

目前长安的粮价上涨了两倍,这样的奖励可谓非常诱人。

李隆基点了点头,“对于刘羡之所言,众卿以为如何?”

众臣皆以为然,户部侍郎提出了一些合理补充。

李隆基与众臣商议之后皆一一准予,他轻轻嗯了一声,像是做出了决定,“太子,此事就由你来负责,漕运那边也不能松懈,要加快工期的进度。”

李亨道:“儿臣遵旨。”

李林甫的眼神低垂,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忌之色。

在李林甫的眼中,刘羡之是一个懂得识时务的人,其对于两个派别的暧昧李林甫早已经不奇怪了,但是不知为什么对于刘羡之今天的表现李林甫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李隆基对括户一事中李亨的表现比较满意,在括户一事中稳扎稳打,从大局出发,几项举措也颇有成效,切合实际,并且李亨为人也比较恭顺谦和,做事情秉节持重,作为父亲,李隆基对李亨的谦和为人,持重行事的作风很欣赏,对李亨也充满了信心,因此将运粮交给太子,便是对李亨的一种信任。

楼兰兵变之后,长安全城戒备。

皇宫的守卫也增加了一倍。

禁军每天对长安各街道进行巡视。

李隆基为帝三十多年,自从扶龙山庄事件之后,便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维护皇权,用权谋制衡朝中派系,而对于处理国政,李隆基对于朝中大臣的建言也会思虑是否其中有其他的利益关系,在处理国政的人选上也会反复思虑,而自从李亨成为太子之后,李隆基在处理国政方面给与了更多的信任,这是李隆基在扶龙山庄一案之后未曾有过的举动,而李亨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令李隆基失望。

接下来的几日,李亨组织东宫人手,一面忙于陆路运输,一面抢修漕运。

陆路上鼓励运粮,对其他货物收取原来两倍的税费,果然收效甚佳,由于朝廷的政令,潼关道上十有八九皆是运粮的马车,因此朝廷不用在收取课税上花时间,经过查验之后皆是迅速通过,因此陆路通行效率大增,每日输入长安的粮食也大增,经过统计,五天来进入长安的粮食总共有六万三千石,虽然粮草供应仍不算充裕,但是毕竟解了当前的燃眉之急,长安的粮价开始回落。

为了进一步加紧工期,早日修复漕运,李亨抽掉了一部分禁军,虽然士兵和民夫不停的赶工,但是长安一直阴雨连绵,缺口水流很急,填补的难度很大,进展仍然要比预想中的慢。

禁军每天都会例行巡视,并没有发生其他的突发状况。

李亨开始施行限量令,规定了每人口粮的数量,限粮令一出,使得长安的粮食供应满足基本需求,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要复杂的多。

长安有五个县,因为从洛阳运来的粮食是优先供给长安,加之皇亲国戚的特殊要求,供应周边县域的粮食便比计划中的大大减少,李亨也知道长安的用量会占据很大一部分,但是等到房琯将粮草供给统计出来的数字拿来的时候,李亨大吃一惊,他发现长安用粮占据了供给粮食的十之有八,也就是说分到三个大县老板姓手中的粮食只有一万两千石,这样老百姓能够吃得饱吗?于是他决定亲自和房琯去长安县视察民情。

李亨和房琯微服私访坐着马车离开了长安城,马车行驶了大概一个时辰的距离,便来到了长安县的一个村落,两人走下马车,看了看村落周围的农田,远处农夫们进行着劳作,但是相比去年,劳作的农夫要少很多,李亨迈步向前方的村落走去。

李亨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门半开着,李亨敲了敲门。

“是谁呀?”传来一个老婆婆沙哑的声音。

这时走出来一个中年妇人,长得慈眉善目,只是神情看起来有一些疲累,她打量了李亨一眼,李亨虽然今日简装微服私访,但是气度不凡,“这位官人是要找谁?”

农户家中有一位老婆婆一位中年夫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童在院中玩耍。

李亨温言道:“这位大姐,我们是去京求学的学子,路过此地,特来讨一碗水喝。”

中年妇女打量了一下李亨,道:“我们这个地方是比较偏僻,最近的客栈要离这十里,你等一等。”说罢中年妇女走向厨房,老婆婆眯着眼打量着李亨,“这位小哥,你这个时候去京城,真的没有赶上时候。”

“大娘为何如此说项?”

老婆婆眼神中露出黯淡之色,叹了一口气,“现在漕运阻断,我们连粮食都没有。”

李亨和房琯对视一眼,“大娘,我听闻说,朝廷已经下了限粮令,目的便是令每个百姓都有口粮,都能吃饱饭。”

老婆婆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那些当官的早将我们这些百姓的口粮占了去,哪有我们这些百姓们吃的。”

李亨听老婆婆如此言语,心中不由一动,“大娘,那你们现在吃什么?”

“我的儿子早上就出去山上采野菜了,我们现在只能依靠野菜来维持生活。”

李亨的心中忽然生气一阵怒火,他的手紧紧捏着袖边,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语气,看着眼前的老者,眼神中露出怜惜之情,“老婆婆,我这里有些银两,算是一点川资吧。”

老婆婆连忙推辞,“你只不过喝碗水,我们怎么能够收你的钱。”

老婆婆坚辞不收,李亨只好作罢,李亨走进了厨房,发现灶台上空空如也,刚才的中年妇人用木瓢舀了一碗水捧至李亨的面前,李亨接过碗之后,看着比较浑浊的水,心中忽然觉得有一些愧疚,又有一些难过。

李亨和老婆婆寒暄了几句,从农户家告别,李亨和房琯走在路上,表情有些严肃,沉声对身旁的房琯道:“父皇令我负责京畿粮草供应,想不到百姓如此疾苦,在百姓的心中,我这个太子一定是一个昏庸的太子。”

房琯心中一惊,行了一礼,连忙劝道:“殿下万万不可如此想,殿下的限粮令绝对没有错,若不是限粮令,百姓们的生活或许要比现在还要糟糕,本应供应百姓的粮食被豪门官宦克扣,因此流入百姓手中的口粮很少。”

李亨忽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看着房琯,“我不能看着百姓吃野菜,明日,我要将那些肆意克扣百姓口粮的官宦豪门一律按照朝廷律法严惩。”

房琯看着李亨,眼神坚定,“臣愿追随殿下左右,万死不辞。”

说罢,李亨大步朝前走去。

李亨查出了一些肆意克扣百姓口粮的官员,以律法严惩,对于那些非法占据粮食的豪门勋贵,李亨严令他们交出三倍的口粮,一时间,朝廷皆因李亨突然间的雷霆之法而震惊,因为几斤粮食便以律法严惩,有些豪门勋贵认为这次事件也是李亨上次括户之事的延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削弱豪门勋贵。

成国伯是大将军之后,他认为先祖们跟随太宗皇帝打天下,曾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在李亨的手里,几百号人的国公府多拿几十石粮食都是违法朝廷法度,这明摆着是要那他们这些勋爵之后动刀子,因此对李亨的这项法令置之不理。

李亨以阻碍朝廷政令为由将成国伯押如大牢,此事那些本来想反对的豪门勋贵立刻交出了粮食。

李亨通过缩减豪门勋贵的口粮获得了六千石粮食,便将这些粮食运往长安县,供给长安县的百姓。

百姓的用粮得到了缓解,人心得到了安定。

缓解并不是解决,如果漕运没有恢复,长安的粮价依然会上涨,关中依然会面临缺粮境地。

楼兰兵变,被张修阻止,漕运中断,由于朝廷应对得宜,并无出现其他的状况,接下来,红妆还隐藏着什么计划?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