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红妆扶龙局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议政

最新网址:m.xyylz.com

长安。

李隆基对此次大食使团来访也很重视,在接见了大食使臣之后,李隆基在麟德殿召集太子李亨,右相李林甫,兵部尚书陈希烈,户部尚书刘羡之商议大食国主君在文书上提到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便是大食将势力扩张至西域的事情。

太子李亨首先开口道:“父皇,儿臣以为大食已经与大唐交战过一次,此次前来便是前来试探大唐的态度,西域国家繁多,他们定是在寻找一个借口进入西域,儿臣以为,我们站在道义一方,大食失道寡助。”

李林甫道:“陛下,若石国在大食的操纵下脱离大唐,其他西域诸国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反对大食国的这个要求。”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手扶在自己的膝盖上,沉声道:“道义上我们要坚守,在军事上也不能放松。”李隆基将目光移向陈希烈,“陈卿你是兵部尚书,你说一说西域的军事。”

“大食兵锋正盛,在边境已经与大食有两次摩擦,既然对方如此挑衅,我军当然要有所防备,陛下,安西四镇的唐军以骑兵为主,随时都可驰援石国,并且还有葛逻禄部三万骑兵作为支援。”陈希烈为兵部尚书,首先便考虑到了与大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李隆基点了点头,将目光移向了刘羡之,“羡之,你也说说。”

“臣与太子殿下和两位大人的思虑相同。微臣同意右相表明我大唐态度的意见,认同陈大人为对可能发生的战事所做的准备。”刘羡之道:大食已经逼近西域,与大食的冲突在所难免,此举我们要告诉大食我们开战的底线,若其逾越底线,发动战争之责,当由大食承担,西域诸国在大唐的庇佑承平已久,其断然不会让大食的势力进入西域。所谓失道寡助,西域各国定然会合力对付大食入侵。”

李隆基轻轻嗯了一声,对刘羡之的话深以为然,继续问道:“我们的底线是什么?”

“石国国王是大唐叛臣,大食收留石国国王,定是想利用他令石国脱离大唐,依附大食,若大食如此行之,便是触及了大唐的底线。”

李隆基轻轻点了点头,环视殿内一周,见其他人皆没有反对。

“从今日大食国使臣嚣张的气焰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思。”李亨对刘羡之的言语也深以为意,道:“父皇,对于第一件事情,我们当以强硬态度回绝大食。”

“嗯。”李隆基眉眼微凝,“诸卿所言深合朕意,朕就要告诉大食大唐的底线,若逾越这个底线。”李隆基将右掌轻轻拍在御案上,“朕定然出兵,与其开战。”

李亨思虑一阵,“父皇,既然我们表明了底线,为了表明大唐对石国的重视,儿臣建议,令安西一部分兵力进驻石国。”

“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石国毕竟属于西域边境,也是与大食接触的地域,若现在派兵恐怕会引起大食的增兵。”

李隆基将目光投降了新任兵部尚书陈希烈。

陈希烈不属于任何派系,在兵部尚书空缺的时候,其的一封关于西域兵力布防的奏折受到了李隆基的重视,李隆基在查察一番之后任命其为兵部尚书。

“臣以为,大食在全胜时期都不敢冒然东进,便是忌惮我大唐在西域军力,因此保持一定的军力非常重要,老臣以为安西、陇右和河西的兵力也应该进入戒备状态。”陈希烈掌管天下兵马调度,考虑到了最坏的情况。

刘羡之听取了几位的发言,开口道:“陛下,若要表示大唐的底线,我们有更好的一种方式。”

“哦?可言之。”

“武演。”

李亨和李林甫不约而同地看着刘羡之。

刘羡之接着道:“武演不同于增兵,虽然达罗斯之战,唐军战败,但是大食伤亡也不小,比起大食的超过预期的伤亡,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因为一个石国,大唐安西节度使率安西精锐驰入大食腹地七百余里,最终大食兵锋止于石国,便是不想与大唐开战。臣以为,此次通过武演展示大唐的底线,令安西、陇右、河西保持戒备,兵锋锐而不动,表明大唐的底线,使大食不敢轻易冒进。”

“兵锋锐而不动。”李隆基回味着这句话,微微昂起头,眼神中发出一丝亮光,刘羡之的建言既解决了增兵引发的敏感,又表明了大唐对西域的底线。

陈希烈首先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法可行。”

在李林甫看来,刘羡之也是不同意增兵,也算是支持自己方才的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稳妥的法子,因此道:“陛下,臣附议。”

李亨心胸坦荡,所有的事情皆以家国为重,相比于自己的增兵之法,刘羡之的武演之法于情于理的确是最稳妥的法子,便坦然道:“父皇,刘大人的武演之法的确思虑更为深远,儿臣附议。”

李隆基点了点头,“着兵部拟定兵力部署方案。”

陈希烈道:“遵旨。”

第二件是大食与大唐共建丝路的要求。

李林甫道:“臣以为,这件事情也是大食在试探,只不过这一件事情大食试探的是我们的政治,臣以为大食是想令自己国内的货物进入西域,促进其国内商贸的发展。”李林甫不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便是在揣摩皇帝的心意。

“父皇,在军事上我们保持随时应战的态度,在政治上儿臣以为还是延续对西域诸国的态度。”李亨道:“丝路是大唐与西域诸国共建的一条路,丝路不仅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商贸往来,而且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大唐一直与狄夷为一家,各国之间友好往来,是大唐所乐意看到的。”相比李林甫,李亨便以国家利益为先,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陈希烈道:“陛下,大食觊觎丝路已久,共建丝路是假,利用丝路扩大其影响才是真,臣以为,应当限定大食在丝路上的权限,只能进行商贸交易,不能进行军需物资的转运或交易。”陈希烈的这条建议已经考虑到了此项方案执行的一些细节。

李隆基听取了几个人的意见之后,道:“朕追随贞观之故事,当以太宗皇帝天下为一家来对待诸国。若大食想共建丝路,大唐欢迎朋友。”李隆基是想用丝路为纽带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

“陛下,陈大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大食争战多年,其疆域不在大唐之下,并且军备成熟,能够进入丝路主要是发展贸易,何况军需在各国本就有严格规定,臣以为,丝路绵延向西,途径很多国家,若在大唐境内,大唐可维护畅通,但是若在大唐疆域之外,就算大唐出兵也不能确保,因此保护丝路之责,不应该只让大唐去维护,只要是丝路途径的国家,都有义务维护这条商道,大食若想加入进入西域的丝路,与西域和大唐贸易往来,首先要维护丝路,我们可以通过道义来回复大食。”

李隆基在龙椅上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对刘羡之所言越发的有了兴致,“道义二字抵得上万马千军,刘羡之,你继续言之。”

“陛下,大唐欢迎朋友,大食不一定是朋友,大食看到丝路繁荣,是大唐与诸国往来的要道,因此也想利用丝路便捷的交通促进自己的商贸,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条路是属于各国之间共有的路,大食若想强占,便是与各国为敌,若其维护丝路,便是西域诸国的朋友,也是大唐的朋友。”刘羡之的此番回答令三人心中一动,如此一来,不仅表明了大唐视天下为一家的外交政治立场,并且将各国的利益放在了大食共建丝路的提议之前,谁要是独占丝路,便在道义上处于被动地位。

以道义为先,便是外交最好的一种策略,李隆基对刘羡之之才也颇有耳闻,而今日刘羡之的才华在此次会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着实让李隆基看重。

李亨总结道:“父皇,儿臣以为应该和户部的臣工商议将互市的地点和互市的具体条款。”

“你之前督运粮草,对户部比较熟悉,此事由有你和刘羡之商议具体细节。”

李亨行了一礼,“儿臣遵旨。”

李隆基点了点头,眼神中露出满意之色,“那就这么定了,李卿,大食使团一应住食定要妥善照料,不要失了我大国气度。”

“臣遵旨。”

李隆基调整了一下坐姿,发现已经议了很久,看见李亨和自己倚仗的四人都站在原地,于是道:“来人,赐坐。”

四人人连忙谢恩。

刘羡之知道李林甫是红妆的人,而李林甫则不然,此二人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不论是国政还是吏治方面皆是扶龙山庄和红妆之中最具才学的人,对于外患,两人能够一致对外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刘羡之辅佐大唐,希望天下安定,不要妄起战事使百姓蒙难,李林甫图谋不轨,他不希望大食的势力扩张至西域,影响红妆在西域的计划。

“嗯,这两件事情就如此决定。大唐乃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大唐欢迎朋友,共建繁荣,但也不怕敌人,对于那些想破坏繁荣安定的国家,那些想要挑起战争的国家,大唐和西域诸国一定会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李隆基的言语中尽显皇者之气,众人皆异口同声道:“陛下英明。”

刘羡之作为朝廷新秀,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得到皇帝的信任,能够与太子和两位重臣在内殿议政,在朝堂之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并且为人处事一向恭谨谦和,很多朝臣对其也颇有好感。

对于李林甫而言,刘羡之和陈希烈一样都是聪明人,他们为了获得陛下的信任不会加入任何阵营,参与任何党争,他们只会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中立,李林甫知道刘羡之是个聪明人,存在利用的价值,何况刘羡之在进入京城之初便巧妙地表达了对寿王的倾向。

李亨的心中早已经下定决心,与刘羡之和张修一同铲除红妆,推行仁义,实现天下大治。

李亨在经过一些惨烈的事实之后,更加体会到了夺储的残酷,当他知道九年前刘羡之全家葬身大火,如今还能够匡扶大唐,心中更是感动,敌人越是强大,自己越需要隐忍自己的锋芒。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