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少年中国说
第102章 少年中国说
今天陆钟是要来县学讲课的,他讲课是不定期的,反正去了教室,那个教室肯定会有人。
来到知院室,知道有人来反映情况,陆钟就来了。
而且陆钟一进来就看到了封御史,不过他要装作没猜出来,道:“原来是封大人的仆人。”
封御史微微一笑,陆钟就再这里看封御史的小文章,陆钟一看是文理清晰,明白了。
市场经济的风吹进校园了。
陆钟对着封御史道:“我这就去处理。”
陆钟走进了教室,刚开始是两三个人,然后整个教室都满了,都在给陆钟贺喜,他们也听说了陆钟的夫人有喜的事情。
他们也算是陆钟的学生,自然要给老师贺喜。
礼物摆了一大堆,陆钟最喜欢是其中的几朵的野花,黄色的,很好看,其中还有一幅春宫图,当然陆钟是后来知道的,当堂看礼物是有点离谱的。
“同学们,上次我讲到什么了?”陆钟上课从来不带资料,有什么就讲什么。
“赤壁。”
“好,我们接着讲赤壁,大家有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赤壁之战东吴方面的总司令才只有二十多岁啊,可见自古英雄出少年,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才二十七岁,可是张昭这些老人拿他没办法,可以用得上那句老话叫做:长江后浪推前浪,譬如积薪,还是后来居上...”陆钟开始鼓吹起少年来,话讲得很精彩。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信则国自信,少年致知则国致知,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陆钟剽窃而来的《少年中国说》那真的是一个重磅炸弹,轰炸了整个课堂,整个教室都是学生在跟着朗诵的声音。
一道声音,两道声音,千遍万遍的和,好像汉武帝在封禅泰山的时候,满山的万岁声。
只不过过去是皇帝万岁,现在是少年万岁了。
春香一遍念,一边在心里道:“这才是能够流传千年的文章。”
封御史是不怎么喜欢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的气魄太大,有违圣人的中庸之道。
沉迷于过去的人还习惯不了这样清醒的春风。
陆钟接着道:“我们做历史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气魄,什么样的气魄呢。那就是‘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六经都是圣人的文章,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胆子要大一点,要敢自作主张,比如说怎么看焚书坑儒的事情,在我看来‘焚坑事业要商量’”
大家明白了陆钟是要翻案了,只听陆钟道:“按照我的看法,始皇帝是没有焚书的,这些书是项羽那把火给烧了,始皇帝这个焚书准确来说是收书,天下的书是被收到咸阳了,而且李斯说过一句话:‘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可见官府里面还是有书的,只不过后来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罢了。”
陆钟抬起头,问了一句:“先秦时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现在还有没有啊?”
这句话就是诛心了,文人老说秦始皇焚书,但其实儒家掌权了之后,叫做“非我之书,其心必异”,来了一个尽去之。
为了不让这句话产生赫鲁晓夫全盘否定带来的后果,陆钟也补了一句:“当然这是后世的腐儒干的,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小人儒皓首穷经,非我尽去,岂不知子夏有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小人儒心里有一己之私欲,无为国之公心,故心不能容,事不能成。”
封御史听了这一句话,如同当头遭一棒喝,他也不接着听了,没有告辞,挥挥衣袖走了。自己不能容人之美,却专寻人之恶,不观大美,专寻小过,也是到了该走的时候了。
“做历史一定要记住刚才我说的那些话,太史公为什么做历史做的好,因为他有一颗“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公心,有一个重于鸿毛,还是轻于鸿毛的生死抉择,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也是有责的,为了国事公事而死,那么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死,那么他的死是比鸿毛还要轻的...”
顾炎武,教员的话来回轰炸,这就是一堂爱国主义的大课,最被这个精神所震撼的,一个是陆钟,一个是春香。
有些话自己讲出来,和听是不一样的。陆钟讲出来,他就要为这些话负责。春香则震撼于一种精神的昂扬,这是市面上的文章难以看见的气势,如同黄河过了龙门,咆哮着,一泻千里。
陆钟讲完之后,看见封御史走了,就自己私下处理了,打听到画的来源是柳絮这里。
陆钟问道:“为什么画啊?”
“穷。”她倒是坦然。
“以后卖给外面的,学校里面就不要卖了。”
这玩意还是不在学校里面卖的为好,这些学生要是在校外买,那陆钟也就没办法了,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三方面的事情嘛。
学校,社会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