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章 打铁花

最新网址:m.xyylz.com

作者:ws木头人,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

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直到近代,经史料记载结合考古发掘研究发现:“打铁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打铁花本来是作为祭鬼驱崇的一种仪式。

民间把那些含冤自尽或不幸早丧的人叫作“屈死鬼”,过去殡葬这类死者便要打铁花。

按照迷信观念,这些“屈死鬼“不能投胎转生,所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专门打铁花为那些冤鬼鸣冤。

出于这种目的,场地特意选在老国槐树下,有意将铁花朝槐树枝叶之间打,以象征铁树开花。

人们选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屈死鬼”的同情,祈望他们能象铁树开花一样,再世成人,从而形成鬼节打铁花的习俗。

之后,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和当时的炼铁业以及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

尤其是河南开封的打铁花,更是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打铁花,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烟火,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表演时,通常会选择在一处空旷的场地,搭出六米多高的双层花棚。

棚上密布着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

旁边还设有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的铁花,最高可以高达十几米。

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8。

每年年初,五门工匠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

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

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

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祭祀仪式,一般选择在夜晚开始打花。

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

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了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

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

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

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

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

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

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用于发扬与传播。

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确山”铁花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

古代确山道教圣地乐山,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中原道教三山。

打铁花原是炼丹道士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

也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开业时和道士们一起为祭祀共同的祖师爷——太上老君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和五金工匠的行业特点。

北宋灭亡后,打铁花随着确山人的南移和北迁流传全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式样。

明清时期,由于官府提倡和社会各界支持,确山铁花达到鼎盛。

并从原来的工匠开业庆典或玉帝、老君、王母娘娘诞辰等道教祭祀活动,逐步扩展到还愿、升迁、嫁娶、高中、建宅节日等一般性的喜庆活动。

“确山”铁花在本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放鞭炮、放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恢弘壮阔、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

民国初年,因战乱和灾害,确山铁花也濒于灭绝。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确山打铁花也仅于1952年、1956年和1962年表演过三次。

至1988年,经杨建军挖掘整理与改进,确山铁花再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自此,打铁花在形式表演上也融入了地方民俗的特色文化。

老杆顶上也绑上长挂鞭炮、大型烟花,并将其称之为“设彩“。

此花棚象征着一元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之意。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现改用鼓风机)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

打铁花者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头粗细、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

打铁花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着的葫芦瓢(起防护作用),赤裸着上身,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

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

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棒相连,络绎不绝。

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遇到棚顶的柳枝后迸散开来,点燃了花棚上的鞭炮和烟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

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和长鞭,称为“中彩”。

中彩者当报出单位、姓名,披红挂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

“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

“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

随着各地“打铁花”的日渐兴起,越来越多形式的打铁花也就此而生!

而我们常见的打铁花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种。

1、确山铁花

确山铁花是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不仅是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的打铁花活动。

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

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

2、晋城铁花

元宵节期间,晋东南长治晋城一带有“打铁花”的习俗。

还有的民众在腊月期间,将大量的生灰铁碾成粉末,制成大量地塌,准备元宵节使用。

到元宵节晚上,把准备好的铁粉放在大广场中,生起一盘盘炉火,就可以开始打铁花了。

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联系,经过驱傩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演变成乡村祭祀、娱神、迎神的赛会。

晋城市打铁花技艺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把传统打铁花设备改进后,表演时配上音乐、灯光和原生态表演,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场面十分震撼。

3、长城铁花

长城铁花发源地是北京市延庆区石峡关段古长城,是当年李闯王进京破关的地方,是烽火狼烟岁月兵戈之争中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

长城铁花演出2016年以来一年四季做到了常态化演出,并研发了一些旧有传统打法无法想象的铁花设计。

如“长城铁花之佛光普照、冰火两重天(冬奥)、普天同庆”等难度更大更震撼打法。

4、宁夏铁花

早先,宁夏各地都流行“打铁花”。打铁花的位置,一般会设在舞龙的大场子里,与舞龙的活动相结合。

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该项文化传承活动也渐渐没落。

5、长治铁花

长治境内群众把铁花叫作铁骊花,正是取“铁犁华”的谐音。

熔化铸铁有一定限度,以稀而不散,稠而不沾为好。打一场铁花要耗费很多铸铁,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

玩者人数不限,或十数人或数十人,一般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解放后,随着烟火的普及和发展,打铁花的活动日益减少。进入七十年代,基本消亡。

6、泰安铁花

打铁花在泰安又称为“铁水打花”。

是春节民间娱乐,其在火药出现后它与烟花、鞭炮组合在一起,使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7、景泰铁花

景泰县芦阳、红水两乡的“打铁花”又称“花会”。

是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苦中寻乐”的产物,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喜欢的传统节庆形式。

直到2004年,以打铁花为首的“确山铁花”应邀到郑州市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原文化庙会上表演。

也正因此,“确山铁花”被授予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

2008年春节,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组委会邀请,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北普陀影视基地连续演出10余场,被评为该活动金奖第一名,誉为“中华第一铁花”。

2021年春节期间,开封万岁山景区的“打铁花”表演,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铁水被打上天空,“铁花火雨”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打铁花”原本是开封著名的传统民俗节目,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节目开始后,在开封王家铁水打花第六代传承人王军的带领下,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化成铁水。

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则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瞬间铁花四溅。

顿时,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顿时亮如白昼十分壮观,引得观众的一度喝彩。

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

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

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章完)

最新网址:m.xyylz.com
来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