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扶桑歌一曲
第524章 扶桑歌一曲
寿张距离梁山六十里路,如果快马加鞭,最多不过一个时辰的脚程。但现在有五千老百姓,且三分之一都是老弱妇孺,行进的速度自然慢了太多。
李钰和王北川也早料到这个情况,他们有五百老兵随时警戒,北面又有寿张抵着,因而并不怕贼军会半路偷袭,一路上也不催促他们,走得累了边歇歇脚,饿了渴了便喝喝水。
行到黄昏时,终于远远可见梁山耸立在眼前。不光是李钰和王北川看到了梁山就在前方,就是那些流民和新兵也知道十多里外就是他们的目的地,本是疲累不堪的身体陡然焕发出新的动力,步伐不慢反快,不用任何人催促便加紧赶路,都希望能够在夜幕降临时赶到梁山吃口饱饭。
此刻,梁山上的徐慕白、朱红雪、水明月等人也已从李钰提前一日派出的传令兵口中知道,即将有大批军队和流民前来。
他们本就对李钰等人一行提心吊胆,现在不仅知道李钰等将安然无恙地回来,更听到李钰将带回大批军队和流民,一个个自是喜不自胜,将从巨野帮水寨中转运过来的粮食物资拿出来,杀猪宰羊,做了丰盛的美食,就等大部队回来后欢聚一场。
莲台寺虽然还算宽敞,但却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于是他们在一处山峦上找到一片阔达两里方圆的平台,发动山上三百兵力连日连夜砍伐搭建,弄出了个虽然粗糙但却平整的平台,并且就地取材,用砍伐掉的树木在平台四周搭了一圈茅棚,暂作这么多人的遮风挡雨之所。
能够在短短一夜将这些事情考虑到并能够尽量做好,可见水明月这女诸葛在打理后勤这一块的确有些本事。
等到李钰领着七千人来到山脚下,早已有一百人立在进山的道路前,整整齐齐地恭候着他们的大驾。
“大哥!”
李钰和王北川见到矗立在前的徐慕白和朱红雪,同时叫了出声,也同时翻身从马背跃下。
李钰将芳儿抱下马背,抱着他与王北川一道快步向徐慕白迎去。
徐慕白咧嘴一笑,迈着大步几下来到李钰和王北川身前,还没开口,便是重重的双拳分别打在李钰和王北川的肩头。
“哎哟!”
“好痛!”
李钰和王北川各挨了徐慕白这一拳头,虽然都感觉并无丝毫拳劲,但竟不约而同地作出痛苦状,极为配合地惨呼一声。
徐慕白见他两如此,虎躯一扑,搂着他二人的肩头紧紧抱在一起。
三个胡子拉碴一身臭烘烘的七尺男儿,就在七千多人的面前行此充满了基情的拥抱,不免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只有朱红雪清楚得很,他们几个结义兄弟,都是同生死共患难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如果要拿自己的脑袋去换兄弟的性命,他们连眉头也不会皱一下。
这,才是一世人几兄弟,也只有这样的铁血汉子,才是能够令她朱红雪倾心的男人。
所以她可以无视徐慕白丑陋的模样,也可以忽略他大唐第一淫贼的名号,因为只有她清楚,徐慕白这丑陋粗豪的外表下,装了一颗何等痴心忠义热血的心。
此时此刻她终于明白,为何她的姐姐朱红玉甘愿冒着身死大险,也要与徐慕白成为连理。只有这样的男子,配得上她的姐姐,现在也才配得上她自己。
只是,现在自己身上的阴阳生死咒还未解开,她和他还可以充满希冀的未来。所以她愿意等,等那天徐慕白来摘取自己这朵鲜艳而不带任何尖刺的玫瑰。
在朱红雪思潮起伏的时候,三兄弟终于分开了,虽然言语不多,但从他们坚毅的眼神中也可看出对彼此的关心和牵挂。
稍作停留,当又饥又饿的七千人听说山上已经为他们摆好了饭菜,顿时兴高采烈。
徐三人也不耽误,在徐慕白和朱红雪的带领下,新兵老兵搀扶着流民中的老弱病残,扛着较重的行李,沿着蜿蜒的山道向山上爬去。
此刻天已经快要黑尽,十几名小兵掌着火把,快步行在前面,一路上将道路两旁早就准备好的火把次第点亮。
山路曲曲折折向上延伸,火把摇曳明亮暖人心房。从山脚到山峦,便似一条盘旋而上的火龙镶嵌在梁山之上。
也不知是谁,爬着爬着便在人群中哼起了歌谣。先是零零星星的几句,继而带动着周围的军民,然后是数千流民整齐地哼唱着。
不需要仔细辨认,李钰已记清楚了歌词:夜静月未明,云深无觅处,胡令清风伴乌啼,却问谁能顾;残叶落枝头,夕阳炙清露,纷乱猩雨坠红尘,由是秋风度。(注:取自《扶桑歌》,非原创)
夜已深静看不到明月,被层层密云遮掩,乌啼、谁能顾、残叶、纷乱猩雨坠红尘……好一副凄凉景象,完全是一场杀戮劫掠后的场面,
虽然数千人并不能完全将那高亢悲凉的古风意境唱出来,但只听歌词,李钰也不禁心中悲凉。
这首古风,李钰也比较清楚,乃是描写五胡乱华时,汉人惨遭胡族屠戮后出现的悲壮场景,此刻用在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的目前局面,也甚为贴切。
数千人整整齐齐地一遍遍唱着,显然他们已不是第一次唱这首古风了,不然其中一些妇孺大字也不识一个,怎么会记得住这些颇有深意的歌词。
听着悲凉的歌声,李钰突然念头一转,既然这五千流民能够唱出如此古风,其中必不乏一些读过书的文人。
对于现在的李钰而言,能够出谋划策动脑筋的文士可是太珍贵了。
有此念头,他已在心中决定,只要将他们安顿下来,一定要在这一万流民之中选出一批能文能谋的文士,毕竟先前第一批选拔都是从武力的角度考虑,许多文士估计也不屑于舞刀弄枪,即便军饷再高,他们也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文人风骨了。
所以那些自愿报名参军的,应该不会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