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进入济州
第134章 进入济州
这个声音颇具特色,萧桓根本不需要伸出头去看,便知道来人便是赵华琛。
果然赵远之的马车停下,由御者撩起车帘,赵远之面露微笑的下车,萧桓也跟着下了车。
赵远之微微拱手,并没有行主仆大礼,赵华琛也丝毫没有任何的不悦,似乎这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
萧桓对赵华琛与赵远之的信任,更是多了一层认识。
“萧公子也在!”赵华琛见到萧桓眼前一亮,爽朗的一笑:“这次邯都之行还要多多仰仗萧公子啊!”
萧桓拱手还礼:“安国公严重了,在下略尽绵薄罢了,谈不上什么帮助不帮助的。”
“萧公子谦虚了。”赵华琛见萧桓没有丝毫不守礼之处,颇为满意的点点头,这才看向赵远之,突然脸色有些焦急。
“远之啊!我忘了一件事啊!临行之时,有当世大儒孔先生,就是那个上古大儒仲尼先生的世孙,被我邀请到当阳讲学,这一打岔给忘了!这下可坏了,这儒学家,最讲究礼仪之说,这下可要失礼于人了!”
萧桓一听,心中撇了撇嘴,这赵华琛还真是贵人多忘事,得罪了儒生,还是大贤者,恐怕对他的名望影响颇大啊!
赵远之听闻此话,并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微笑着摆了摆手:
“主公放心!临行前,臣已经亲自登门,代表主公,为孔先生送上重礼,言明缘由,孔先生深感主公的尊重,对主公的失约也表示了理解。”
听闻此话,赵华琛脸上轻松起来,那副威严的气势,也收敛不少“如此甚好!甚好!远之啊!那你就替我多照顾萧公子吧!我先回去了!”
赵华琛欣喜的一挥手,催动马车先行,赵远之微微拱手,望着赵华琛的马车走出几丈的距离,这才转身回到马车上,继续前进。
赵远之和萧桓回到马车中,继续着天下大势的讨论,萧桓更是颇有心得,感觉受益匪浅。
不料只过了片刻,马车外面又响起了赵华琛的声音。
“远之啊!坏了!坏了!”
赵远之和萧桓连忙再一次下了马车,拱手行礼后,就见赵华琛一脸焦急的说道:
“远之啊!这一次出行匆忙,答应赵佑兄寻找的漠北蓝玉,我刚刚问了,却没有带着啊!”
赵远之微微一笑,依旧一副风轻云淡的表情:“主公放心,那漠北蓝玉,我已经遣人先行送往邯都,估计等我们到时,早已经送到安佑公手中了!”
“还好!还好!不然他知道我把他的事给忘了,那免不得又要给他赔酒了!哈哈!”
赵华琛满意的点点头,再一次离开!
萧桓的脸色却变得有些惊诧起来,公孙长龙师傅曾经说过,这赵华琛有赵远之在,必然有龙跃之日,赵远之此人表面看似风轻云淡,实际上却是心细如发。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居然能将赵华琛所有的一切都提前安排好,这赵华琛对于赵远之直接下令的行为,似乎也没有任何的不满。
这一对主仆的关系,当真是铜墙铁壁啊!
随着车队的行进,当夜色完全笼罩夜色的时候,赵华琛的车队终于进入了赵国的腹地,再有两三日的行程便能抵达邯都。
进入赵国腹地之后的人文景色,与萧桓见过的西蜀风景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西蜀腹地几乎都是一片平原之地,上有大河流过,是西部地区最肥沃的一片土地。
进入邯都的时节,正式初春之时,看到一望无际的春耕之景,让人心旷神怡,处处都有一片孩童欢笑之声。
“赵国是上天赐下的一片福地啊!这等生机盎然的景色,让心生向往啊!如此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可见赵国之政清明。”
萧桓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对赵国之政颇有一番好印象。
但是一旁的赵远之却脸色有些不好看!一脸的阴沉,这让萧桓十分不解。
“先生看到赵国如此之相,难道不应该感到高兴吗?为何反而有些不悦?”
赵远之轻叹一声:“萧公子,你有所不知,这里临近济州城,济州之地,今年遇上了百年罕见的大旱灾,可是你看这里哪有一丝被影响的样子?”
萧桓愕然,随意的说道:“听闻公子华亲自前往济州赈灾,想来必是公子华赈灾颇具成效吧!”
赵远之轻轻的摇摇头:
“萧公子说笑了,既然是百年不遇之灾,又其实公子华短短数月就能解决的,萧公子细看这些百姓的脸上,小孩子还好一点,你看那些青壮年,虽然在犁地灌溉,但是手中却无力,面色上更是有些蜡黄,这显然是因为饥饿。”
萧桓顺着赵远之的手指去,望向在田地中耕作的青壮年们,果然看出了这些人脸上的蜡黄。
不过萧桓却笑着摆摆手“先生怕是多虑了,估计是赈灾之后,恢复的生产之力吧!长期的饥饿,这些人气色不好也是在所难免的!”
赵远之又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不,你看还有一些青壮年,就是安歇在树下的那些。”
萧桓顺着赵远之的手看去,果然看到不远处的树下,有着几人,颇为开心的在树下吃着东西,是不是还将腰间的酒葫芦,拿出来倒上点酒水。
“你看他们这些人,气色红润,这些气色尚佳之人闲坐,脸色蜡黄者却在耕作,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在看他们,总是用眼睛有意无意的看向我们这边的车队,样子十分紧张,虽然故作镇定,但是可以看出他的拿着酒葫芦的手,宽大有力,虎口处有着厚实的老茧,那喝酒的动作也不似普通百姓,更像是军人之身,所以这些人根本就不是百姓!”
赵远之脸色一沉,有些气愤的说道。
萧桓一愣,仔细看去,还真是那些树下之人,正如赵远之所说的一模一样。
“赵先生,您的意思是……”
萧桓本就是玲珑剔透之人,自然听出了赵远之话中的意思,但是作为外人他自然不好多言,所以话说道一半边打住了,没有再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