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私信陷绝境
第572章 私信陷绝境
事情的轮廓基本上弄清了,可是殷浩心事重重,进退两难。
这一回,他们是要陷害桓温,而且罪行太大,如果遂了他们的愿,桓温今生今世难以翻盘,小命估计都保不住!
或许,现在能救他的只有自己了!
殷倩见父亲三更半夜灯还亮着,知道所思何事,走进来给父亲披上衣服,轻声劝慰起来。
“爹,你是无心相害,可事实上已经害了他,这仇怨,毕生都不会化解。褚建说了,那小内侍已经自缢,死无对证,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又何必再开罪褚家?”
“为父心里难安,若大司马真的有事,教为父从今往后怎么抬得起头来,怎么立于这昊天之下?”
“父亲,他若果真被除掉,你也不用太过愧疚,毕竟你是无心的。今后,整个朝廷,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大将军了,试问谁敢匹敌?朝廷只能倚仗你。”
殷浩痛苦而又纠结的低下了头。
带着这样的心情,他极不情愿地来到了京城。
“什么?你记不清了。殷大将军,你再说一遍。”
“禀两位大人,下官真的是记不清楚了。”
何充很失望,气道:“殷浩,你要听清楚,这事关桓温的声名,也事关你的名声,你要老实回话。”
殷浩又说了一次记不清后,就缄口不言。
在紧要关头,他改口了,没有为桓温仗义执言!
当然,他也没有亦步亦趋,按照褚建说的那样。
此前,褚建跟他说,在何充面前,就说圣旨中的确没有桓温的名字,他派人去荆州传令就是试探桓温有无反叛之意。
内侍自缢,殷浩改口,案情越发对桓温不利。
昨日,太后还斥责二人玩忽职守,致使重要人证死亡,奚落二人不会办案,今后不能再出错了。
殷浩的临阵变卦,实在出乎意料!
傍晚,褚蒜子召见二人,笑道:“怎么样?二位爱卿,没话说了吧,这就是桓温的真面目!”
“太后,老臣以为现在定案为时尚早,其中还有蹊跷之处。”
“两位还不死心,对桓温真是眷顾有加啊,遗憾的是,现在铁证如山,还是抓紧按律定罪吧!”
司马昱劝阻道:“太后,稍安勿躁,目前的证据确实不利于桓温,但桓温整个言行不合逻辑,超出正常人该有的思维,其背后必有原因。”
“会稽王以为,桓温不太可能对朝廷怀有二心,哀家也是这么想的。现在想来,咱们都被他蒙蔽了,其实他藏得最深,戏演得最好!”
何充疑问道:“桓温演戏,太后此言何意?”
“哀家告诉你们吧,事情其实并不蹊跷,一切都是丝丝入扣的,非常合乎逻辑。只是你们被他蒙在鼓里,总是认为桓温是正直的,忠心的,实际上是不了解他的真面目罢了。”
“臣等越听越糊涂了!”
“让哀家来讲个故事,听完以后,你们就不糊涂了,你们就会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褚蒜子扮演起了说书人的角色。
“桓温年少时流落北方,和冉闵有旧,而且冉闵对其有两次救命之恩。他二人虽各在南北,联系甚少,但这份恩情,桓温一直铭记在心。”
这一点,何充和司马昱都曾听说过,没有什么不对的。
“冉闵篡位后,下了杀胡令,导致内乱,为巩固帝位,亟需找个帮手引以为有援。得知桓温在朝廷深受皇帝信赖,且麾下兵多将广,便暗中派出使者,悄悄联络荆州,私下达成了见不得人的约定。”
何充摇头不知。
“此后,朝堂上,桓温几次在穆皇帝面前提及要交好大魏,打出的理由是冉闵汉人出身,而燕秦皆是异族,大晋同为汉人,当然要帮助大魏,不能让华夏衣冠文明被胡虏异族给取代,以免披发左衽的下场。”
司马昱点点头,桓温的确在朝堂上说过,而且言辞慷慨。
“穆皇帝很谨慎,似乎识破了他和冉闵的用心,当时并没有答应。但桓温不死心,回到荆州后竟然私底下联系冉闵,承诺说,会想方设法帮他的。”
何充和司马昱不知可否。
“冉闵忙于在北方混战,鲜卑人又虎视眈眈,根本无暇南顾,此时收到了桓温的来信,便抛出了诱饵,承诺说,只要能帮他们拖住鲜卑人,便同意割让洛阳。穆皇帝一时贪心受他蒙蔽,便派桓温前往洛阳。其实这哪是割让,分明是靠牺牲军士的性命换来的。”
两人都记得,当时桓温在朝堂上以恢复中朝旧都洛阳为己任的豪迈!
难道背后真有这样的隐情?
“两位爱卿试想一下,冉闵以一个自己无力守卫的洛阳当做厚礼送给朝廷,而他桓温为拿回这份厚礼死伤了上万将士,用无辜将士的鲜血换取他讨好冉闵的筹码,他忠吗?他正吗?”
褚建插话道:“你们两位大人都上了他的当啦!”
“听闻鲜卑人从孟津渡攻占上党,合击临漳,桓温急不可耐。因为若冉闵垮台,承诺给他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于是他便筹谋着如何能北上救援,所以回到荆州后便急不可耐上书朝廷要发兵北上。”
桓温的这封奏折,何充记得清楚,正是他代为奏报给皇帝的。
褚蒜子娓娓道来,继续说道:“结果,朝廷没有同意,桓温心焦气躁,恰好得知殷浩奉旨北上,大喜过望,便以奉旨帅师来援的名义,动作神速的赶往八公山下。”
这一句,何充有点不大认同,刚想说话就被打断了。
“何爱卿,你想一想,主帅殷浩还没有想好交战的方略,他桓温为副,居然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部署,可见他对冉闵多么上心,多么卖力气。他在八公山下的军帐中纵横捭阖,说的天花乱坠,实则就是想裹挟大军北上,为冉闵效力。”
司马昱踌躇不定,而何充不太相信桓温会像她所说的那样,也打断了褚蒜子,反问了一句。
“据老臣所知,冉闵和他只是旧交而已,桓温犯不着公然为大魏抗旨吧。再说,桓温冒这么大的风险,这么做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无利不起早,当然有目的,而且桓温的胃口很大。事成之后,和冉闵共享天下!”
在座旁人,包括司马奕在内,无不惊惶诧异。
何充不相信,追问道:“太后说的这些可有证据?”
“就知道你们会这样问,哀家岂是那信口雌黄之人,拿去看吧!”
何充接过一看,脑袋嗡一声,这正是冉闵派人送至荆州的书札,里面是冉闵的亲笔信!
“共享天下这等大逆不道之语,不是哀家强加给他的吧?何爱卿,何爱卿?”
何充甚为恐惧,双手不住在抖,心里想,桓温,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下可就要了你的命了。
心慌意乱,一时间,根本没听到太后的叫喊。
褚蒜子转而叫司马昱:“会稽王,这封亲笔信不就是他暗通冉闵的证明吗?诸位爱卿,现在再看,事情的原委始末是不是都合乎逻辑了呀?”
司马晞高声道:“真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桓温真面目暴露无遗,朝廷没冤枉他,该当严惩。”
真是一个歹毒的计谋!
其实早在收到冉闵给建康的求援来信之后,褚蒜子当时在宽窄巷里就开始筹划,想出了一个栽赃桓温的主意。
她知道桓温急于北上,于是一改以往仇恨冉闵的态度,以军国大义为幌子,在是否帮助大魏的问题上进行筹划。
她假意装作态度有些松动,不再明确反对,但也不明显赞同,而是始终保持着谨慎,以免转弯太大,被桓温看出破绽。
而且,司马奕极为配合,二人还假装要考虑考虑再作定夺,更是给了桓温以希望。
结果,当时的何充还真上了当,以为太后和皇帝都基本同意北上,于是便将这样的改变告诉了桓温。
是何充的转告,让桓温产生了错觉。
褚家从埋伏在荆州的眼线口中得知,桓温奏请朝廷要援助冉闵后,穆帝没有当堂同意,回到荆州后,桓温曾私下写信给冉闵。
但冉闵当时兵威正盛,自恃勇武盖世,没有明确同意桓温的设想。
而当冉闵派出使者到建康呈送亲笔信时,褚蒜子心想,大魏深陷险境,处于绝路。
当时,信是殷浩派人送来的,先到了太后的手中!
褚蒜子清楚的记得,当时她故意按下此信,对褚华说道:“大魏情势万分危急,按常理,如果朝廷拒绝他,冉闵会怎么办?”
“他和桓温有旧交,为避免国破人亡,一定会致信桓温求援。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办法。”
“没错,他二人早有交往,桓温收到信,于私于公都会发兵北上,咱们就给他挖个大陷阱,让他再也无法跳出来。”
褚家和司马奕做好了君臣一致愿意北上援魏的铺垫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治桓温一个擅动兵马之罪。
而如何传旨就是其中关键一环。
王内侍支了一招,因为他有经验。
此前,他曾配合褚蒜子以穆皇帝的旨意在淮河岸截杀回京中途的桓温。这一次他如法炮制,但是又加了一层铺垫。
王内侍献计给太后,先让殷浩和桓温入宫商议出兵之事,旨意不下给桓温,只下旨给殷浩,让殷浩到桓府转告。
桓温听闻出兵北上,一定会欣喜若狂,不会在意传旨规制上的细枝末节。
有了第一回的故意疏忽,自然会有第二回的顺理成章。
所以,殷浩来到长干里府邸,上门约桓温一同进宫议事时,桓温虽然觉得不合乎规制,也没当回事。
故而,当殷浩的亲兵到荆州传旨后,郗超虽然觉得不合章法,但桓温因为有了上一回的经历,此次仍然没当一回事。
而褚蒜子能拿到冉闵给桓温的亲笔信,也是有人暗中相助!
主审官司马昱拿着这封密信,不相信这是真的。
褚蒜子看二人呆若木鸡,真是心花怒放,好不得意。
“太后,陛下,北方有急报!”
一个侍卫快步跑来,对着褚蒜子耳语两句,褚蒜子满脸堆笑,笑颜如花。
随即又绷着脸,冷若冰霜:“好了,桓温死罪已无疑义,今日就散了吧。”
何充争辩道:“太后,一面之词不能当真,还得听听桓温的说辞。”
“哼,证据确凿,还有什么说辞?何大人,会稽王,给你们三日工夫,劝劝他,只要他能如实招供,自承罪行,朝廷或许会网开一面,全活其一两个家人。”
褚蒜子软硬兼施,唬住了何充二人,其实内心里还是有一丝不安。
因为在整个计划中,她还存在一处致命的软肋,希望何充他们没有看出来!
在建康的这场内耗之中,鲜卑人在北方终于得手了,这也是褚蒜子笑颜如花的缘由。
因为刚才侍卫来报的消息,就是她仇恨多年的杀父仇人终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