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公元前477年之东周列国(一)
第303章 公元前477年之东周列国(一)
公元前477年,晋国晋定公在位。
晋定公,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
他在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475年期间执掌国政。
他于公元前510年,响应周王室的请求,与诸侯共同筑建了周城。
此工程由晋国大夫士弥牟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仅用三旬时间便顺利完成。
公元前507年,晋军在鲜虞遭遇败绩,晋将观虎不幸被俘。
晋国大将土鞅随后率领晋军再次出征鲜虞,以示报复。
公元前502年,晋定公原本有意与卫灵公结盟,但因大夫涉佗和成何的冒犯,导致卫国背叛晋国。
晋国将领赵鞅果断斩杀涉佗,驱逐成何,以此向卫国表示歉意。
然而,卫国和曹国拒绝接受,晋国于是发兵攻打卫国。
次年,齐国和卫国联合起来对抗晋国,以报复先前的冲突,攻占了夷仪(今河北邢台西部)。
晋军在中牟(今河南汤阴西部,有说法认为是河北邢台、邯郸之间)与齐军展开激战,并取得了胜利,俘获战车五百辆。
公元前497年,晋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再次陷入动荡。
赵鞅,晋国的一位重要卿大夫,因其差遣的邯郸大夫午未能完成所托之事,认为午违背了信任,遂起了杀心。
午并非孤立无援,他联合了中行寅和范吉射,一同起兵反抗赵鞅。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赵鞅被迫逃亡,并据守在晋阳城中。
晋定公,作为晋国的君主,面对国内的动乱,决定采取行动。
他派遣军队围攻晋阳,意图平息这场由赵鞅引发的内乱。
在这场纷争中,并非所有卿大夫都站在赵鞅一边。荀栎、韩不信、魏侈等人与范吉射、中行寅有着深仇大恨,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刻转移目标,攻打范吉射和中行寅。
范吉射和中行寅在赵鞅的对立面,面对晋国军队的攻势,他们选择了反叛。
晋定公亲自率军攻打这两位反叛的卿大夫,并成功将他们击败。
战败的范吉射和中行寅逃往朝歌,并在那里据城坚守,企图负隅顽抗。
在这一过程中,韩不信和魏侈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
他们选择替赵鞅向晋定公求情,为赵鞅说项。
晋定公考虑到赵鞅对晋国的重要性以及韩不信、魏侈的影响力,最终决定宽恕赵鞅,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地位。
这一连串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恩怨。
晋国的卿大夫家族,如韩、赵、魏和荀氏,各自为政,相互争斗,使得国内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这些贵族家族之间的纷争,使得晋国的政治中心在数年之间难以稳定,国力也因此受到了消耗。
尽管晋定公在位期间国内动荡不安,但他作为晋国的君主,依然拥有一定的存在感。
晋定公依靠晋国昔日的辉煌和余威,得到了卿大夫们的尊重。
在诸侯的会盟中,晋定公被拥立为霸主,尽管这个霸主的地位得来不易,但他还是努力维护晋国的尊严和地位。
在晋定公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家大多处于一个过渡期,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大国之间的霸主争夺战已经不如过去那般激烈。
诸侯们更倾向于通过会盟的方式来决定霸主的归属,这种方式相对和平,也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晋国在晋定公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扶持南方的吴国,使得楚国难以发动大规模的北进中原。
这种策略有效地牵制了楚国,使得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一种胶着状态。
与此同时,地处边疆的吴越等国,由于中原地区的相对平静,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吴国在晋定公时期正处于其巅峰状态。
在伍子胥和孙子的辅助下,吴国攻入了楚国的都城,这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也是春秋时代下半场即将结束时的最大乌龙。
吴王夫差的自信心因此而膨胀,因为中原与楚国争霸近百年,却从未有人能够攻入楚国的都城,而吴国却实现了这一壮举。
中原诸侯们对吴国的成就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他们在召开大大小小的诸侯联席会议时,也会邀请吴国的君主参加。
这不仅是对吴国实力的认可,也是对晋定公霸主地位的一种支持。
晋定公虽然在国内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诸侯间的霸主地位,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公元前482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盟,这场会盟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
赵鞅作为晋国的重要将领,随同晋定公参加了这次会盟。
在七月辛丑日,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就谁应当担任盟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吴王夫差宣称,根据周室的宗法,他应当是长者;而晋定公则回应说,在姬姓中,他才是伯爵。
赵鞅对此感到愤怒,准备对吴国采取军事行动。
最终,晋定公被推举为盟主,吴王夫差位居其次。
尽管吴国曾经在晋国的支持下逐渐强大起来,但到了吴王夫差的时代,吴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独立发展。
夫差对这次中原的联席会议非常重视,他调集了全国的精兵,奔赴黄池。
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向中原的诸侯们展示吴国的武力,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借此机会在中原取得公认的霸主地位。
按照夫差的计划,既然已经出动了全国的军队,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就非常明确,晋定公想要轻易地获得霸主地位,显然并不容易。
夫差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那就是让吴国国内空虚,忽视了世仇越国的复仇之心。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机会,率领越国的精兵,直捣吴国的都城,一举摧毁了吴国。
当这个噩耗传到夫差军中时,夫差意识到,他不能让中原的诸侯们知道吴国已经破灭的消息。
否则他在黄池会盟上的命运就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不用说赢得霸主之位了。
因此,尽管内心焦急,夫差表面上却表现得非常镇定,甚至在大会上夸耀吴国的武力。
晋国当然不可能允许吴国成为中原的霸主,毕竟吴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晋国数十年的栽培。
晋国的卿大夫们对此非常不满,他们甚至想要在会场上直接攻击吴国。
夫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退让,他以一种顺水人情的方式,拥护晋定公成为了霸主。
试想,如果勾践没有攻入吴国,如果吴国的大军精锐还在,夫差是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让出霸主之位的。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夫差的一时疏忽,最终导致了吴国的覆灭,也使得晋定公得以在黄池会盟中获得了霸主的地位。
这场会盟不仅改变了晋国和吴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