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古人的苦
第23章 古人的苦
待到将土匪全部杀尽,卢以祯回到队伍里,大声对跟着自己的那些流民道:“土匪已经被我杀了,你们去搜身,把值钱的东西都给我搜出来。”
二十七个流民,只有五个是青壮,剩下的全是老弱妇孺,他们听了,都是吓的不敢去。
卢以祯目光扫视了他们一圈,最后道:“怎么,这点事都做不了,那在这乱世,你们又凭什么活着?”
这句话更是让流民们感到害怕,他们担心卢以祯会嫌弃他们没用,把他们赶走。
如果被赶出队伍,以现在这样的世道,他们只怕是一天都活不下去。
而跟着卢以祯,这就安全多了,至少成群结队的土匪都拿卢以祯没办法,这是他们无法做到的。
最后还是巧姐这个女人第一个站出来听从,她说道:“公子,我去。”
说完,巧姐就走到一个土匪的身边,她犹豫了一下,手有些发抖。
但她看了一眼两个孩子,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她最后鼓足勇气,伸手在土匪的身上翻找。
有了巧姐的榜样,其他的流民也是纷纷开始给土匪搜身,孩子们则是害怕,在一边远远的看着。
不过也有胆大的孩子,他们则是跟着大人一起翻找,希望找到什么吃的东西。
“银子。”
巧姐翻找了一阵,找到一个钱袋,里面有三四两碎银,还有二十几个铜板。
巧姐本能的露出喜悦,她丈夫石朝生见了,猴急的一把抢过去,眼睛都在冒着贪婪的光。
巧姐见此,不甘示弱,一把将钱袋又抢了回去,说道:“你干什么?这是公子的,你难道敢藏私吗?你不要命了。”
石朝生听了,本能的目光看向卢以祯,恰巧卢以祯听见动静,目光朝他这边看来。
石朝生吓的浑身一个激灵,慌忙低头去装作找东西,哪里还敢有半句话。
巧姐将钱袋小心的握在手里,恭恭敬敬的走到卢以祯的面前,交给了卢以祯。
卢以祯满意的收起了银子,然后说道:“钱财和兵器上交,其他的衣物鞋子,你都可以自己留着。”
“谢谢公子,谢谢公子。”
巧姐不停的感激卢以祯的赏赐,然后克服恐惧,开始脱土匪的衣服和鞋子。
古人普遍存活率不高,以至于只有二十多岁的平均寿命,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战争频繁,土匪强盗也太多,老百姓只要遇到了基本就是死,所以老百姓要家族聚集居住,或者住在城池里面,这样稍微有些抵抗能力,人少的地方,死了也没人知道,因为乡村旷野没王法。
第二是因为粮食产量太低,不够吃,饿死的。即便是太平年月老百姓也是有一顿没一顿,很多女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吃过几顿饭,都是喝粥度日,饭要留给干活的男人吃。
粮食产量低,还要缴纳赋税,自然老百姓手里的存粮就很少,只要一场大旱大涝下来,粮食绝收,那方圆百里都是死。
第三就是因为过冬的衣物少,冻死的。衣服,棉被,草席,木柴,这都是重要的家庭财产,丢了一件都是天大的事,老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衣服的珍贵。
每年的冬天,那就是老天爷要收走一批人,男女老幼每个冬天都要死一批,年年如此。
如果没有这三个致命的因素,以古人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吃的又是无公害食物,活八十都算是英年早逝。
巧姐现在克服恐惧,就是为了给孩子多积攒一些过冬的衣服。
其他人见衣服可以归自己,更加有了干劲,于是很快,那些土匪就被脱的赤条条,很多流民拿到衣物,直接就穿在身上,连上面的血迹也不在乎,脸上喜气洋洋。
土匪的衣服再差,也比他们的强。
搜刮完后,卢以祯又让这些人挖坑,将土匪尸体掩埋。
给土匪挖坑掩埋,这倒不是卢以祯可怜土匪,而是尸体不掩埋,没几天就会发臭,严重的可能引发瘟疫,这是卢以祯不想看到的。
一切做好,卢忠也来向卢以祯汇报,他说道:“公子,一共搜到了七十一两碎银,三百三十文铜钱,另有五个手镯,三块玉佩,十二把长刀短刀。”
卢以祯看着这些收获,想了一会,最后说道:“除恶务尽,这些人的窝点必须要捣毁,否则,对附近百姓就是一个灾难,你去打听一下这些土匪的底细。”
一路去永宁,到了那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情况,卢以祯手上的钱也不是很多,出发的时候在家里拿了五百两银子,也许不够。
现在遇到土匪,对方战力也不高,不如干脆把土匪窝端了,也能多缴获一点,顺便造福地方百姓。
“是,公子。”
卢忠答应一声,随即翻身上马,去附近打听有关于这伙土匪的消息。
很快,卢忠就去而复返,消息也打听到了。
原来这伙土匪在附近很有名,匪首叫陈克为,因为脸上有一个巨大的黑色胎印,于是给自己取外号‘铁面包公’。
哎,什么人都敢往包公身上靠,真是不怕被雷劈。
他手下有三十多人,被杀死的那个头目大名没人知道,外号叫马六,是土匪二当家。
他们一伙人时常劫掠村庄,不但杀害无辜百姓,还抓走许多女人供他们玩乐。
至于窝点,那也是打探清楚了,就在黄柏山上。
不过黄柏山很大,有四千多公顷,是亳州著名的大山,面积广阔。
如此之大的地方,里面土匪窝不是一个,而是一串,估计不下二三十个土匪窝,这要走错了路,找错了人,到时搞的敌我不明,那就容易出意外。
卢以祯担心的还是那些流民,他们既然跟着自己,卢以祯就会尽量保全他们。
于是卢以祯请人当向导,避免走错路,不过却无人敢答应。
无奈之下,卢以祯只能花费十两银子的重金,请了一个当地老汉来给自己带路。